从35万跌至18万!比本田雅阁漂亮,340ps提速5.6s,关键还是豪车
嘿,各位老铁,最近刷手机是不是总被一款车刷屏?“从35万跌到18万”、“比雅阁漂亮十倍”、“340马力破百只要5.6秒”、“还是宝马!” 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简直像极了都市传说里“天上掉馅饼”的桥段。作为一个混迹车圈多年的老司机,我看到这种标题第一反应是:这不会又是哪个短视频博主为了流量瞎编的吧?可当我真的点进去,发现主角是宝马i3的时候,我沉默了。这事儿,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一款挂着蓝天白云标的纯电中型轿车,指导价35.39万起,如今终端优惠后裸车价竟然能杀到18.39万?这价格,都快赶上一辆高配的本田雅阁了!这到底是宝马“跳楼大甩卖”,还是市场不买账的无奈之举?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辆“价格屠夫”——宝马i3,它到底值不值?
先说说这“比本田雅阁漂亮”这事儿。说实话,就颜值而言,宝马i3确实有资格说这话。 咱们把i3和雅阁停一块儿,那气场立马就不一样了。i3虽然被不少网友调侃是“油改电”,脱胎于宝马3系,但人家该有的家族化设计元素一个没少。标志性的双肾格栅尺寸巨大,配合犀利的“天使眼”大灯,前脸攻击性十足。车身线条流畅,溜背的造型加上19英寸的大轮毂,尤其是耀夜运动套装加持下,黑化的中网、轮毂、外后视镜,那叫一个低调又不失运动感。尾部设计也很有辨识度,虽然没有了排气,但那两个装饰性的“假尾喉”依然在宣告着它的运动基因。反观雅阁,作为一款经典的家用B级车,设计偏向稳重和实用,虽然也挺帅,但跟i3这种自带豪华光环和运动气息的家伙比,确实少了几分“高级感”和“杀气”。所以说,i3比雅阁漂亮,这话在主观审美上,确实站得住脚。
再聊聊那个最吸引眼球的“340ps提速5.6s”。这可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性能数据。 宝马i3全系采用后置单电机布局,最大功率250kW(也就是340马力),峰值扭矩430Nm。后驱,宝马的看家本领!这个动力参数放在同级别纯电车里,绝对算得上是“性能猛兽”了。5.6秒破百是什么概念?很多2.0T的性能轿车也就这水平了。一脚电门下去,那种瞬间的推背感,绝对让你肾上腺素飙升。“坐宝马,开奔驰”,宝马的驾驶乐趣在i3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后驱带来的操控灵活性,加上宝马调校的底盘,过弯时的支撑性和路感反馈,都远非普通家用车可比。开过的人就知道,这感觉,真的很“宝马”。
但是!重点来了,为什么这么“香”的车,销量却这么惨淡? 文章里提到,去年全年才卖了5万多台,5月份月销5810台,这在B级纯电轿车市场里,真不算什么好成绩。要知道,它的竞品们可都卖得风生水起。问题出在哪?核心就在于那个“关键还是豪车”的“豪车”二字,以及它背后隐藏的“价格屠夫”真相。
首先,“豪车”是宝马的光环,但也带来了“豪车”的价格和“豪车”的套路。 虽然裸车价打对折听着很爽,但别忘了,这优惠是建立在原本35万+的高定价基础上的。而且,宝马的“选装”文化在i3上依然存在。 你以为18万就能买到文中提到的所有配置?天真了!像L2级辅助驾驶、手机无线充电、座椅加热、甚至自适应远近光灯,这些在国产新势力上可能都是标配或者选装价格不高的配置,在i3上统统需要加钱!顶配车型才有的哈曼卡顿音响、空气悬架(支持高低软硬调节,这点确实厚道)、HUD抬头显示,更是价格不菲。所以,你最终落地的i3,很可能远不止18万。 这就有点像去吃自助餐,门口广告写着“9.9元畅吃”,进去后发现饮料、海鲜、烤肉都要另收费,最后结账一看,人均两三百。“价格屠夫”的名号,听着是痛快,但细品之下,总有种被“套路”的感觉。
其次,“油改电”的争议始终存在。 虽然宝马官方不承认,但i3的底盘结构、车身比例,甚至内饰布局,都和燃油版3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追求纯粹电动体验的消费者来说,这种“缝合怪”式的产物,总感觉少了点新意和科技感。续航方面,CLTC最大592公里,对于日常家用确实够用,但在动辄700km、800km的竞争对手面前,优势并不明显。
最后,市场认知度和品牌策略也是一大问题。 宝马在国内的品牌力毋庸置疑,但消费者对它的期待是“驾驶者之车”。当一台挂着宝马标的电动车,因为大幅降价而“跌下神坛”,它的品牌形象会不会受损?潜在买家会不会觉得“买打折的宝马,面子上过不去”?同时,宝马在电动化领域的声量,似乎一直被BBA中的另外两位抢了风头。这让i3的处境更加尴尬。
总而言之,宝马i3就像一个“矛盾体”。 它拥有宝马品牌的光环、出色的颜值、强悍的性能和扎实的底盘,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点。但同时,它又背负着“油改电”的骂名、充满套路的选装配置和略显尴尬的市场定位。18万买一台340马力、5.6秒破百的宝马,听起来是“真香”;但当你深入了解后,可能会发现,这“香”味里,掺杂着不少“苦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辆从35万跌至18万,比雅阁漂亮,340马力破百5.6秒,还挂着宝马标的i3,你真的会为它买单吗? 它到底是“价格屠夫”带来的捡漏良机,还是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阵痛期的“牺牲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