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坑,车企为何还强推颗粒捕捉器?堵塞问题为何频发?

最近,很多刚刚买了新燃油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了一件特别闹心的事。

车子开得好好的,里程表可能还没过一万公里,仪表盘上突然就亮起一个黄色的、长得像发动机的故障灯。

紧接着,你的爱车就像换了个脾气,油门踩下去软绵绵的,提速变得非常吃力,油耗也莫名其妙地往上涨,有时候甚至你把车停在楼下,它自己会突然把发动机转速拉到三四千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原地飙车。

明知是坑,车企为何还强推颗粒捕捉器?堵塞问题为何频发?-有驾

去到4S店一检查,维修师傅往往会无奈地告诉你,这是颗粒捕捉器堵了,让你有空去高速上使劲跑跑,把油门踩到底开个几十公里就好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匪夷所思?

一个为了环保而生的装置,怎么就成了折磨广大车主的噩梦?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叫“颗粒捕捉器”的东西,究竟是个什么来头。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管里的一个高精度过滤器,专门用来捕捉尾气中的微小碳颗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烟尘。

这东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六B”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可以说是全球最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之一,它对尾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限值要求极高,比之前的国五标准一下子收紧了好多倍。

传统的发动机技术一下子没法做到这么干净,为了让新车能够达标上市,工程师们就在排气系统里加上了这么一道关卡,把污染物过滤掉,这样排出去的气体就符合环保要求了。

从初衷来看,这绝对是一件为了蓝天白云的好事,是我们国家坚定推进环保事业的体现。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过滤”的过程上。

过滤器嘛,用久了自然会堵。

当颗粒捕捉器里的碳颗粒越积越多,就会导致排气不顺畅,发动机的“呼吸”就变得困难,车子自然就会出现动力下降、油耗飙升等一系列问题。

明知是坑,车企为何还强推颗粒捕捉器?堵塞问题为何频发?-有驾

为了解决堵塞,工程师们给它设计了一套“自我清洁”的功能,专业术语叫“再生”。

它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就是通过提高排气管的温度,当温度达到大约600摄氏度的时候,积累下来的碳颗粒就会被高温烧掉,转化成二氧化碳排出,颗粒捕捉器就又能恢复通畅了。

关键的矛盾点就在这里。

触发这个“自我清洁”所需要的高温条件,恰恰是绝大多数城市车主日常用车时很难达到的。

我们不妨想一下自己的开车习惯:每天上下班通勤,路程可能也就十来公里,一路上红绿灯不断,走走停停,车速很难提起来;到了周末,也就是接送孩子去个培训班,或者去趟超市,行驶距离更短。

在这样典型的城市短途、低速工况下,发动机还没等完全进入最佳工作温度,可能就已经熄火了,排气管的温度根本达不那个能点燃碳颗粒的600摄氏度。

结果就是,碳颗粒只进不出,日积月累,这个高科技的“过滤器”就被活活堵死了。

所以才会出现那种看似荒谬的现象:你越是遵守交通规则,用车方式越是标准的家庭用户,反而越容易让颗粒捕捉器报警。

4S店师傅让你去“拉高速”,其实就是让你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人为地创造出高温条件,帮它完成一次被耽搁了太久的“大扫除”。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问,这不就是设计上有问题吗?

难道汽车厂家在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到我们普通人的用车情况吗?

实际上,车企的工程师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国六B标准的推行速度很快,留给发动机技术升级换代的时间非常有限。

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造发动机,让它在所有工况下都不产生过量颗粒物,技术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

明知是坑,车企为何还强推颗粒捕捉器?堵塞问题为何频发?-有驾

相比之下,在排气系统上加装一个颗粒捕捉器,就成了一个能够快速满足法规要求的“捷径”。

它虽然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却是当时环境下最有效、最经济的达标手段。

更让情况雪上加霜的是,一些车企在具体操作上的一些选择,进一步放大了这个问题。

比如,颗粒捕捉器最理想的安装位置,是紧挨着发动机的排气端,因为那里的废气温度最高,最有利于“再生”的进行。

但出于成本控制或底盘结构布局的考虑,有些品牌的车型会把颗粒捕捉器安装在远离发动机的底盘中后段。

这样一来,滚烫的废气经过长长的排气管道,到达颗粒捕捉器时,温度可能已经从七八百摄氏度降到了三四百摄氏度,连触发再生的最低温度都达不到,这使得它的自我清洁功能大打折扣,堵塞的风险自然也就成倍增加了。

此外,还有一个很多车主在购车时完全不会注意到的“隐形消费陷阱”——机油。

颗粒捕捉器这种精密的陶瓷过滤器,最怕一种叫“灰分”的物质。

这种灰分是机油在燃烧后产生的一些无法被烧掉的金属盐、磷化物等残留物,一旦它们堵塞了过滤器的微孔,就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损伤,再高的温度也无法清除。

因此,所有配备颗粒捕捉器的车辆,都必须使用专门的“低灰分机油”。

这种机油的生产工艺更复杂,价格也更贵,通常每升要比普通机油贵上几十块钱。

可悲的是,很多销售人员在卖车时并不会主动告知这一点,导致大量车主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直到车辆报警、送去维修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爱车已经成了一个必须用昂贵机油精心伺候的“贵族”。

既然这东西这么麻烦,那我们自己把它拆掉行不行呢?

明知是坑,车企为何还强推颗粒捕捉器?堵塞问题为何频发?-有驾

这个念头您最好还是打消。

这副为了环保而戴上的“枷锁”,已经被三道“铁壁”牢牢锁死。

首先,你的汽车电脑系统会时刻监测它的工作状态,一旦拆除,系统会立刻判定为排放故障,不仅会亮起故障灯,还会启动发动机保护程序,限制动力输出,让你的车开起来比“老头乐”还慢。

其次,每年一次的车辆年检是绕不过去的坎,检测站的设备一测尾气,颗粒物排放瞬间超标,年检单上必然是红灯。

最后,如果被路查的环保部门发现你私自拆除了颗粒捕捉器,还可能面临高达数千元的罚款。

同时,任何4S店都不会对私自改装排放系统的车辆提供保修服务。

市场的反应也很有趣,尽管关于颗粒捕捉器堵塞的抱怨和投诉在网上铺天盖地,但配备这一装置的新车市场占有率却不降反升。

数据显示,在2024年的燃油车市场中,已有超过八成的在售车型都安装了它,即便是像保时捷卡宴、奔驰S级这样的百万豪车也概莫能外。

在这场普遍的困扰中,也有少数企业展现了真正的技术实力。

比如丰田,凭借其成熟的混合动力技术和对燃油喷射的精准控制,从源头上就很好地解决了颗粒物排放问题,因此其大部分车型无需安装颗粒捕捉器,自然也就没有了堵塞的烦恼。

再比如我们自主品牌里的长城汽车,他们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将颗粒捕捉器紧贴着发动机布置,有效提高了工作温度,大大提升了再生的成功率,降低了用户的困扰。

这些案例说明,技术上的优化路径是存在的,只是并非所有厂家都有能力或意愿去投入。

面对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广大车主们只能被迫学会各种特殊的用车技巧:定期去高速公路上进行一场“烧碳之旅”,为了环保装置而消耗更多的燃油;保养时千叮万嘱要用对昂贵的低灰分机油;上车就习惯性地关掉原本为了节油而设计的自动启停功能,生怕短暂的熄火影响了排气升温。

这背后,是消费者在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为一项尚不完美的过渡性技术方案买单。

而更长远的挑战还在前方,随着未来可能实施的更严格的国七标准,对颗粒物的限制将进一步收紧,届时过滤器可能会做得更加精密,对再生温度的要求也可能更高,这对整个汽车工业的技术储备提出了新的、更严峻的考验。

归根结底,颗粒捕捉器的问题,本质上是环保目标快速跃进与内燃机技术发展速度之间出现的一个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所带来的阵痛,最终由每一位普通的燃油车主默默承受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