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的财报就像“凉了一锅热油”,炸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情况: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尤其是第三季度,更是一片“跌跌不休”。先前每季度动辄百亿利润的金光闪闪,在今年变成了“突然卡顿”,多月来持续疲软。如果你想知道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未来,那就盯紧比亚迪吧,因为对比亚迪的走向,很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风向标。
往前捋捋,比亚迪曾是新能源车领域的“现象级公司”,靠成本优势打遍天下无敌手。有人说比亚迪简直把“垂直整合”玩成了教科书式操作:75%的零件自己造,再加上刀片电池技术的出圈,不仅省钱,还能压缩车内空间提高利用率。然而,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套虽然在过去是王道,但现在略显乏力。
这几年,一车企打价格战,掀市场腥风血雨的风光时代已经过去,新能源车的竞争逐渐从“谁便宜”变成了“谁高端”。成本优势在电池标准化的趋势下逐渐被削弱,而对消费者更注重品牌溢价的市场来说,一味比低价已经没用了。结果就是:比亚迪的营收和销量虽然降得不多,可是利润直接腰斩了1/3,堪称让人“敲木鱼求安慰”的局面。
为了打破僵局,比亚迪开始抛出两个关键词:高端化和出海。看起来,这确实是中国车企很多时候走到瓶颈期后的常规动作。只是,这两条路的风险也不会比降本更低。高端化方面,比亚迪推出了三个品牌:仰望负责拉品牌天花板;方程豹依靠“个性化”打小众市场;而腾势则主打中高端消费群体,被寄予厚望。然而腾势就像一场跨栏比赛,刚起跑的时候还挺猛,但中途却频频磕绊,今年甚至连王传福都忍不住公开表达不满。负责“起死回生”的原负责人赵长江也没能撑到最后,辞职后留下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品牌黑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车企的“高端幻觉”还在路上。之前有个汽车市场的“18%魔咒”,意思就是一家车企最多只能占有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18%的份额,再往上就吃饱喝足,无力突破。这解释了为什么连特斯拉都没能跑赢这个市场上限,而比亚迪想要突破原有格局,除了技术革新,或许只能“看海景,奔远方”了。
被称为国际化新希望的海外市场,正在成为比亚迪的下一块“摇钱树”。前三季度,比亚迪在国外卖了70万辆,几乎比去年翻了一番。看上去很美,但问题也不少。比如一些成熟市场对中国造车的接受度如何、消费者能否愿意买不是“老外牌子”的新能源车,这些疑问都在考验比亚迪的耐力。而且,海外市场竞争惨烈,比亚迪虽然能“圈粉”部分的消费者,但在高端出海方面还是存在不小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早就对比亚迪萌生退意。比如股神巴菲特,最近已彻底清仓比亚迪股票。虽然一个投资者的退出不直接影响比亚迪的运营,但外界解读上可能就是对公司未来预期的一种信号。“连巴菲特都转身离场”,就像饭桌上的大佬突然起身,这股心理压力看似无形,却让人细思极恐。
于是话说回来,比亚迪真的处在困境里吗?放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里,它依然是耀眼的明星。但从个体品牌和商业模式来说,它确实进入了一个需要突围的新阶段。这个拐点会不会是新的起飞时刻?我们只能打着灯笼看路,看它是掉进泥沼,还是乘风破浪。
你觉得比亚迪未来会成功突围吗?高端化和出海之路,是否能撑起它继续走向巅峰的梦想?而那“18%魔咒”又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天花板”,还是可以打破的过去式?或许,答案正藏在它下一份财报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