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跌倒,比亚迪也慌了,新能源车市谁是真老大?
2025年8月的某个周五,广州的展厅里像开了锅,工作人员跑断了腿,顾客盯着屏幕数参数,销售顾问在角落里小声互相抱怨,这场面像极了局势紧绷的战场,而外面,街角的共享充电桩队伍又长了一截,气氛里有焦虑也有赌气。
那天,理想在销量榜上的名次像被人抽走砖头一样后移,8月的单月销量从去年的月底冲规模时的近六万骤降到两万多,这不是简单的季节波动,这是节奏被打乱了,场景里有人在翻合同,有高管在开凌晨例会,员工低声嘀咕——“我们刚刚被叫回炉改定位”,这类对话传出来,说明问题比数据更刺眼。
回到比亚迪,8月报出的数仍然惊人,三十七万多台不是随便能拿到的牌子,但内部会议的幻灯片上有增长率曲线慢下来的痕迹,PPT下角还有一行小字:高端产品线表现拉胯,仰望几百台/月的卖相跟品牌期望差了十万八千里;这就是现实,量大不等于无忧。
换个角度看老牌车企们,吉利、长安、奇瑞这些名字不再是“保守的远山”,而成了突击队,吉利的新系列一个月十万左右的成绩像是抢了舞台的麦克风,极氪和领克也并非只会画概念图,他们的销量告诉你,技术层面和渠道打法正在被复制、被微调、被迅速放大。
场外的新势力也不安分,零跑在8月卖到五万七,用价格和性价比把活路抢了回来,蔚来和小鹏通过推出低价子品牌在短期内稳定住了阵脚,创始人们在公开场合喊着目标销量,背后团队在算毛利、算补贴、算库存,这些算术题的答案将决定谁能熬到年末。
我在成都车展的现场看到的一个细节,某摊位旁的工程师对着媒体说:“我们投产线就是为了压成本,不是为了贴标签”,这句话有点粗糙,但说明厂家的考量从品牌故事回到活下去的本能,市场的残酷性在这句话里有真实的温度。
理想的“纯电硬骨头”尝试——一款定位高端的车型在试水时遭遇了事故,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二十多万次转发,舆论和消费者信心刮了一刀,厂方随后下调定价,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策略调整,这是对品牌信任的一次修补工程;有人质问,这样的伤口多久能愈合。
广汽埃安在8月的表现更像是在做平衡术,他们被“网约车”标签困住,消费者对品牌的家庭属性有怀疑,厂方选择与华为合作以借名牌光环,合作公告发布那天,朋友圈炸开了锅,车型命名、技术对接,细节还很粗糙——合同里时间表并不明确,这代表合作能否迅速转化为销量仍有悬念。
海外市场的动向也不容忽视,奇瑞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给国内厂商出了个题:当国内竞争像刀刃互啄,出海是另一条突围之路,马来西亚建厂、进军欧洲,这些动作在8月的商务记录里都有痕迹,比亚迪也在做相似校准,外面的市场成了补偿和赌注。
我问一位在深圳融资的二级供应商,他说:“现在客户少了,但谈判更狠,他们想把每一个零件价都掰开来算清楚”,这句话说明供应链端的压力已经传导到每一个螺丝、每一条线束,产业链的微小摩擦会在整车上放大成销量波动。
另有一个点,消费者需求在裂变,价格敏感型用户占比上升,二手车流通加速,网约车、家用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厂商在做选择题,是继续追求高端溢价,还是回头补贴底价吸引量,这个判断将决定未来几个月的库存、现金流和媒体口径。
现场有一位销售在和顾客对话,顾客问:“这车电池保多久”,销售答得直白:“保五年,过了我们也不敢承诺不会有折旧”,听着有点刺耳,却真实反映出厂商对长期负责能力的不确定,这种“破绽式真实”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让人记住。
再看策略的走向,很多厂商在8月选择了降价或者推出平价子品牌来迅速恢复销量,蔚来乐道、小鹏Mona就是典型案例,短期有用,但长期会稀释品牌,厂方内部的争论显而易见,有人愿赌,有人忐忑。
在另一边,比亚迪的中低端体系仍是现金牛,王朝和海洋系列撑起了销量基座,但高端布局遇冷,几款高价车型月销不过四百,这个梯队断层意味着品牌向上不顺,量多却不等于质量上的全面掌控。
再面对媒体,我记录下的一段对话里,有记者直问某企业CMO:“你们是不是在怕了”,对方沉默几秒,然后说:“怕是有的,但我们更怕错过窗口”,这种坦率说明决策层在恐惧和紧迫之间做选择,时间成了放大镜。
从供应链到终端,从公关危机到价格战,8月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连续投出的试探性棋子,市场在回应,观众在计算,厂商在给自己买时间,也在抢别人的时间,这种节奏的加快带来的是更少的缓冲区和更多的破绽。
我拿到的一份经销商库存表暗示,部分品牌的经销商库存在8月末明显上升,资金压力逼得他们不得不接受更高的终端折扣,这些折扣会在9月的促销表里显现,年底的决战因此变得不只关乎产品,更关乎谁还能熬过现金流的寒冬。
换个角度看,技术与渠道的结合开始分化赢家,谁能把成本、渠道和品牌故事结合起来谁就有机会,模仿者多,但适配本土供应链和渠道体系的,才是真正能转化成销量的那一方。
市场外的声音也多了,资本在刷短评,舆论在推波助澜,社交平台的热点讨论影响消费者决策速度,这在8月体现得尤为明显,某事故视频的转发量直接影响到一款新车的预约数,这是信息时代的即时反应。
该怎么收?这是个半开局,2025年下半年的每一笔订单、每一次价格调整、每一场展示会都像是新的下注,理想的跌和比亚迪的焦虑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这个行业重构的征兆,谁是真老大,还在路上试探,但可以确定的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会有更多的角色被推到台前,也会有更多旧秩序被扯开缝隙,谁能把这些缝隙缝好,谁就可能活得更久。
我问自己,谁会最后笑,答案并不简单,但我知道一件事——这些企业的每一步急转弯,既暴露了弱点,也创造了机会,市场不会给太多安静的夜晚,接下来的动静,会告诉我们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