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擎动力破局而生 外转子增程器引爆技术革命
内燃机没有落幕。
它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国擎动力刚刚证明了这一点。
8月22日。
这家原名航天三菱的企业。
宣布与博格华纳联合开发的70kW外转子直连增程器。
完成实车测试。
技术突破是颠覆性的。
转子—发动机曲轴一体化直连设计。
直接取消飞轮扭减传动结构。
传动损失大幅降低。
核心是一台1.5TGDI混动专用发动机。
压缩比高达14:1。
融合低压EGR和高效水冷中冷器。
最高热效率达43%。
油电转化率更是惊人。
超过3.5kWh/L。
这意味着极高的能量效率。
6月16日点火。
8月7日实车测试圆满完成。
急加速。
匀加速。
真实路况。
运行状态平稳。
01 增程逆袭:从“落后”到“真香”
就在几年前。
增程还被某些传统大厂称为“落后技术”。
但如今?
它已成为市场主流。
销量说明一切。
2021年到2024年。
增程车型销量增速分别达218%、130%、154%及70.9%。
远高于纯电和燃油车。
理想。
问界。
岚图。
纷纷用销量证明。
用户需要的是什么。
可电可油。
无续航焦虑。
性能衰减感知小。
静谧性媲美纯电。
这就是增程的魅力。
简单?
不代表落后。
02 技术本质:精妙的“充电宝”逻辑
增程的本质是什么?
通俗理解。
就是给电机装了一个可以增加里程的“充电宝”。
发动机只发电。
不直接驱动车轮。
串联结构。
比插电混动的串并联结构简单得多。
门槛低。
更适合新势力。
但简单不等于容易做好。
“能用”和“好用”之间。
隔着巨大鸿沟。
增程器存在感太强?
噪音和振动就无法忽略。
系统协同不好?
电量不足时动力断崖式下跌。
“有电龙,没电虫”。
真正的考验在于。
你既希望增程器“无感”。
又希望它在关键时刻“顶用”。
这需要技术底蕴。
不是所有车企都具备。
03 群雄逐鹿:增程赛道百家争鸣
国擎动力并非孤军奋战。
整个增程赛道正迎来爆发。
上汽通用刚刚发布“真龙”增程系统。
首搭车型别克至境L7。
油电转化率高达3.6kWh/L。
纯电续航302公里。
综合续航1400公里+。
满电亏电无差别。
零百加速差不到0.1S。
用户几乎无感。
智界R7增程大电池版更是恐怖。
CLTC综合续航1673公里。
相当于北京到上海全程无需补能。
纯电续航360公里。
馈电油耗仅5.68L/100km。
华为赋能。
深度技术融合。
定义新的行业标准。
04 背景蜕变:从航天三菱到国擎动力
国擎动力的前身。
是沈阳航天三菱。
成立于1997年。
三菱汽车与中国航天汽车的合资企业。
曾经。
三菱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型30%的市场份额。
是无数中国品牌的“心脏”。
但时代变了。
2025年7月。
三菱汽车终止合资合作。
彻底退出中国。
新生的国擎动力。
告别三菱时代。
迈向自主技术创新。
05 日系退潮:转型迟缓的深刻教训
三菱的退出。
不是孤例。
而是日系阵营的整体困境。
日系车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从2020年的25%降至2025年的18%左右。
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不足5%。
而中国品牌超60%。
电动化滞后。
智能化差距加大。
“老年机”形象深入人心。
丰田开始醒悟。
铂智3X由中国团队主导。
约65%供应商为中国本土企业。
电机、电池、激光雷达均来自国产。
10.98万元起售价。
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台。
市场回应热烈。
本田却仍在坚持。
S7定价25.99万元。
遭遇舆论冰窖。
反映出对中国市场的认知错位。
06 未来已来:增程技术何去何从
增程技术的竞争。
刚刚进入深水区。
热效率比拼。
油电转化率优化。
NVH提升。
寿命延长。
国擎动力的43%热效率。
是个重要里程碑。
但绝非终点。
电池技术同样关键。
别克的奥特能2.0电池。
3700次全充全放循环。
每周5次可连续使用14年。
性能不衰减。
安全更是底线。
热失控后无热蔓延。
静置2周不起火不爆炸。
远超国标要求。
真正的赢家。
属于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
全栈自研能力。
决定最终高度。
07 写在最后:汽车产业的时代转折
国擎动力的新技术。
是中国汽车产业进化的缩影。
从技术引进。
到自主创新。
从燃油时代。
向电动化转型。
三菱退出。
为一个时代画上句号。
国擎动力新生。
开启新的征程。
增程技术的爆发。
不是简单路线选择。
而是用户需求的胜利。
没有最好的技术。
只有最合适的选择。
当加油和充电不再是非此即彼。
当续航和性能不再纠结。
用户才能真正享受科技带来的自由。
这或许就是增程最大的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