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阿斯顿·马丁最近又开始整活了,发布了个DB12 S。你一听这个“S”,就感觉味儿对了。这操作,就跟方便面出了个“藤椒麻辣Pro Max尊享版”一样,本质上还是那块面饼,但包装和调料包给你整得花里胡哨,让你觉得多花那几块钱,自己仿佛就能立地成仙。
不装了,摊牌了。当今这个车圈,尤其是高端豪华车圈,已经不是在造车了,是在搞玄学,是在进行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阿斯顿·马丁就是这场艺术展里的老行为艺术家,深谙此道。你看这个DB12 S,官方稿子里写得天花乱坠,什么全新双片式前唇扰流器、引擎盖导流翼片,什么亮黑色侧裙饰件,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硬核?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在车头加了块板子,车身上涂了点黑漆,机盖上开了两个口子。作用呢?官方说能增加下压力,优化散热。但它最核心的作用,是让你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能斜眼瞥一下旁边那台普通的DB12,然后从鼻孔里发出一声轻蔑的冷哼。这才是S的精髓。
这就涉及到品牌玄学了,一个特别魔幻的领域。你以为买这车的人,真的在乎那个4.0升V8发动机压榨出来的680马力吗?在乎那个百公里加速比普通版快了0.1秒吗?我的朋友,你太天真了。这0.1秒在现实世界里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打个喷嚏的时间。这破车凭什么卖这么贵啊?!会买阿斯顿·马丁的人,你跟他聊参数,他只会觉得你这个人很无趣。他们买的是什么?是一种信仰,一种自我认知,一种“我是詹姆斯·邦德”的幻觉。车身侧面那个手工打造、用红色玻璃珐琅填饰的“S”徽标,那不是一个字母,那是通往上流社会圈子的任意门,是金钟罩铁布衫,是身份的压缩毛巾,一遇水就膨胀。
我作为一个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越来越觉得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比如阿斯顿·马丁搞这个S版,和我们小时候收集干脆面里的水浒卡,逻辑是一样的。你已经有了99张卡,就差那一张“及时雨宋江”,你会不会为了这张卡,去买一整箱你根本不爱吃的干脆面?会的,你一定会。DB12 S就是那张稀有的SSR卡,专门收割那些已经拥有了DB12,但总觉得生活里还缺点什么的顶级玩家。他们追求的不是性能的绝对值,而是“我有你没有”的相对优越感。这是一种病,得用钱治。
他们还特别喜欢强调技术,比如那个叫“弯道制动控制系统(CBC)”的东西,说得跟修仙秘籍一样,什么“集成制动滑移控制模块”和“集成车辆控制模块”协同运作,什么“预测功能”,听得我太阳穴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才能理解。讲白了,不就是让车子在拐弯踩刹车的时候,不容易失控打滑吗?这个逻辑本身没问题,但问题在于,谁会开着一台几百万的GT跑车,天天在山路上搞循迹刹车入弯?真正的车主,大部分时间都是堵在去打高尔夫的路上。这个红色缝线,让我想起了我上学时候买的那支英雄牌钢笔的红墨水,当时觉得特别高级,现在看看,嗨,还是那个味儿。所以这套系统的最大价值,不是在赛道上帮你快零点几秒,而是在车友聚会的饭局上,让你多一个可以吹牛逼的资本。
“诶,我的S版带CBC,你们的普通版有吗?”就这一句话,全桌沉默,杀伤力堪比雷电法王杨永信的电击治疗。
所以你看,所有的高科技名词,一旦脱离了实际使用场景,都会沦为一种社交货币。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特斯拉的实验室,而在中国任何一个县城里,那些神出鬼没、不讲武德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装的是天网系统都没用。同理,DB12 S的这些底盘升级,什么更坚固的后防倾杆,什么精细调校的外倾角,听起来很唬人,但能过,就是能过。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最终服务的不是驾驶,是车主的虚荣心。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又很贴切。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已经练成了九阳神功,非要再去学一套“降龙十八掌之青春版”,威力可能没提升多少,但说出去名号响亮啊。阿斯顿·马丁就是悟了,彻底悟了。它知道自己的用户要的不是一台更快的车,而是一个更好的故事,一个更值得炫耀的标签。内饰给你搞三种方案,什么“Accelerate竞速级”、“Inspire Sport匠心级运动”,名字一个比一个像付费皮肤。座椅给你标配16向电调,还可以选装碳纤维高性能座椅,让你感觉自己坐的不是车,是高达的驾驶舱。
所以,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底盘升级,DB12 S的极限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那么,这台车最适合的场景是什么?是赛道吗?是山路吗?都不是。是停在五星级酒店门口,让你在下车的时候,能比旁边那台普通DB12的车主多收获两秒钟的注目礼。那车尾下面巨大的碳纤维屁帘子,就是在用物理形态告诉你:我很贵,而且比我旁边那台更贵。这就是S的全部意义,也是这场荒诞行为艺术的核心。要么成仙,要么成盒,阿斯顿·马丁选择直接把用户变成神仙。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