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现在走进一家4S店,看到一堆新能源车挤在展厅里,售价一降再降,甚至比你两年前买的那台燃油车还便宜,是不是会觉得很奇怪?曾经蔚来、理想、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可是高高在上的“风向标”,买得起他们的车都算是事业有成的证明。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三家直接把价格底线给撕了个稀碎,车越出越好,价格却越砸越低,一副“活着就行”的架势。说白了,现在市场不是比谁更有情怀、更会讲故事,而是比谁能活下来。
我就问一句,新势力们是真的想让利给用户吗?还是被逼得没路走,只能放下架子,连自己“高端”的标签都不管了?其实你去聊聊,没人觉得这次降价是主动的,明明就是被极限压力给逼急了。压力从哪来?很简单——中国车市太卷了。你看看,品牌多到眼花,价格一低再低,技术一年一迭代,卷到最后根本不是拼产品,纯粹比拼生死。
比如理想的i8,上市那阵,定价三十多万,按理说六座大SUV,配置拉满,营销也做得挺足,结果市场反馈——不买账。为啥?大家纠结的不仅是钱,还有选配太复杂,价格不统一。于是理想一咬牙,直接砍掉低配主打大满配,价格再砸个一万,特色配置全都堆上,还额外送一堆音响和屏幕,全是“补救”措施。背后意思明明白白,消费者不傻,你用过去那套讲故事模式,根本唬不住人了。
换个角度想,蔚来打出的BaaS电池租赁方案也不是什么突然善心大发,而是不得不让车价直接降到15万、30万起步,让所有人都看见自己的“诚意”,本来蔚来品牌是对标宝马、奔驰的,现在也得往大众、比亚迪那边靠。其实李斌以前说死也不会降价,熬了一年却还是把“面子”扔了,选择保住“里子”——不降价就得死,公司扛不住。
小鹏也一样,高开低走,从二十多万能卖到十几万甚至十一万,MONA M03出现后,主销区间直接跟吉利、比亚迪靠拢,还美其名曰“普惠”。但背后呢?以技术为卖点,结果技术同质化太严重,降价才成为唯一救自己销量和现金流的机会。你说小鹏起家靠智能化,现在智能化不再是卖点,只能靠砸价冲量。
为什么新势力要死磕价格?其实这问题问得太多了,根儿就在增量见顶了,市场不再疯涨。以前大家说新能源车前途无量,都买新能源,可现在买车的需求就是这么多,能撑住的品牌也就那么几个。还有对手围攻,比亚迪、长安、吉利这些传统企业巨兽卷得可怕,人家有成熟供应链,有极强议价能力,规模化让成本一路下滑。你再看华为、小米这种新玩家入场,一个系统能横扫整个产品线,营销资源、渠道几乎不用搭建,直接借用品牌势能就能卖爆。蔚小理这样的“中间力量”,打技术打不过,拼规模拼不过,最后只能靠降价拼一把活下去。
再加上特斯拉,还在降价,还能随意掀盘,谁能比?你跟同行聊一聊就明白,特斯拉每次调价,各家战略团队都得连夜加班开会,改方案更新定价,连老车主的情绪都顾不上了,生存才是第一目标。
你说三股“新势力”本来有自己的高端定位和用户圈层,是不是应该坚持品牌调性?理想说要做家庭用车,蔚来说自己用户是高知、社会精英,小鹏主打智能化,都挺有个性。可市场这一波逼下来,个性全变成附加品,堆配置不是为了服务“高端”,而是为了进量、换销量。新车上市,配置堆到顶,价格砍到底——这就是新势力的生存法则。谁还敢讲什么用户信仰、品牌溢价?
当然,降价也不是没代价。先说最直接的——老车主彻底伤心了,原来买得早,保值率现在掉到谷底,明明是给品牌信仰买单,但一夜之间变成了“冤大头”。再一个,降价极限冲击盈利能力,“以价换量”到底能不能换出正向现金流?只要你去算一算就知道,新势力还是把底线压缩得太狠,利润空间被挤干。这不是我瞎说,财报一翻,利润几乎见不到增长,甚至有的季度还亏损。不降价肯定死,降价也可能慢性死亡,走到今天,真是左右为难。
那问题来了,蔚小理之后怎么办?现在技术还在不断升级,价格下探的趋势不会停。比如华为鸿蒙智行一口气铺开多款车,价位横跨十几万到百万,不管你是小白用户还是高净值群体都能一网打尽。再比如小米SU7,上市一波就卖爆,根本供不应求。你再看特斯拉这个“老江湖”,经历这一波升级还是能随心所欲卖货,类似Model Y L还在热销,根本没打算和别人硬碰硬斗价格,靠的是体系和资源的集中。
所以说到底,这样的行业环境下,蔚小理这些新势力不光是降价,他们其实已经在放弃早期那些幻想——“我们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我们会重新定义中国高端车”。现实告诉他们,做车这行拼到最后就是一个很无情的游戏,大牌玩家强强联合,产业链资源和技术优势摁着你打,不管你曾经多辉煌,堡垒不是从外部攻破,而是自己内部慢慢瓦解。
如果换一个问题,你觉得新势力还有机会吗?我认为不是没有,只不过机会变得很细微。当前的降价只是一个短期策略,不可能长久维持。等降价态势带来的销量红利消耗完,老用户信任危机爆发,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只会更激烈,更残酷。你看现在用户越来越理性,挑车不再是听故事看轮廓,而是横比参数、按图索骥,比配置、看价格。技术如果同质化,就只剩下品牌和价格玩命抢客户了。
那么未来怎么办?真要给蔚小理支个招,我只说一句:把每一分钱花在真正提升产品力和用户体验上,别再过度营销和包装品牌调性了。现在用户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用车体验,可靠、实用、舒适、智能,这才是长期的信任基础。你说现在一味降价,只能熬到下一波技术浪潮或者产品换代,赌自己能扛着不死,不是可持续又不是终极解法。
最后,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着有点无力?蔚小理“降价三连击”,表面看是给了消费者实惠,背地里其实是整个行业乱局的真实写照。降到最后,谁先断血,谁坚持不住,谁就会被淘汰。但换个角度看,也许这场洗牌能让真正有能力做产品、搞服务、懂用户的品牌活下来。不用幻想了,新势力们都明白,最难的时候刚刚开始。
你要问我的看法?很简单——别迷信谁家降价最狠,也别嫌弃别人“信仰破灭”。这市场就是这样,幸存者才有资格讲自己的故事。只要你买到的车靠谱,服务到位,不被糊弄,就是值得了。未来的大变局,品牌会不断进化,用户会变得更聪明。蔚小理能不能挺过去,不在于他们降了多少价,而在于能不能真正做对事,把车和服务做到极致。所以,不如问问自己,中国车市到底还需要什么样的新势力,而不是纠结蔚小理还能撑多久。至于答案,每一个买车的人心里都已经很清楚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