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落下,停车场的灯光如手术室的白炽灯,把每一台停放的车辆都暴露得一清二楚。那台车牌带着沪字头的路虎揽胜静静地站在角落,旁边是两台卡宴和一台皱眉的奔驰GLS。它的漆面还算新,但周围的气氛,像极了刚经历失业的中年人的家庭晚餐——有点沉默,有点暗涌。可惜它并不会哭,只会默默跌价。
如果你是那位手握140多万预算,目标直奔揽胜行政的客户,最近的行情消息估计会让你左手食指在手机屏幕上停留稍长两秒——“最低配落地价跌到140多万了?”——空气里浮起那种“捡漏”的冲动。但几乎也在同时,你又得问自己:为什么卖得不好?为什么一个月只卖了1183台,相比7月份的2200台,近乎腰斩?
事情没那么简单,当然也不会像热搜标题里写得那样——消费税一下击垮了豪华SUV的未来。揽胜不是靠工资单买的,这档车的客户,经常是事业有成之人,消费税只是餐前小菜,不是主菜。
揽胜是什么?在百万级SUV里,路虎的这张“工牌”其实还算体面。外观上,揽胜比揽运显然更注重细节与威严:格栅设计更张扬,大灯组直接像素级起步、轮圈标准21英寸,排气隐藏在底盘里,尾灯给足竖条态度。你挨个看一遍会发现,它像是同事聚会时自带领带的那位主管——不是很高调,但却很难忽视。
谁在买?主要是选中低配的“盛世”系列。盛世版和加长版的落地价格都比去年下降不少,从158万、159万跌到140多万,听起来像是汽车圈的“双十一”。不过即便“便宜了一点”,还是接近这个级别的卡宴贵几十万——真金白银的价格还是主角。
配置怎么说?真是“应有尽有,甚至还多一点”。8AT变速箱,全时四驱,空气悬架,360度全景影像,电吸门,L2辅助驾驶,英国之宝音响……说实话,拿这份清单去参加年会抽奖,连董事长都未必能开出更厚道的大礼包。性能上,360PS、400PS的动力够用甚至有点过剩,家用还真不是难题。更高阶的版本则堆满半苯胺真皮、HUD、后排娱乐屏——有点像豪华之路上的配件狂欢。
内饰和座椅舒适度是揽胜的杀手锏。你坐进去,感受下真皮座椅和英国之宝音响,把手机在无线充电板上丢一下——有那么一瞬,你会相信金钱可以买到冰箱以外的“幸福”。
然而,销冠不常驻。8月份销量跌到1183台,从顶流变成业内小透明。原因?消费税是借口,价格才是硬伤。毕竟在中国市场,140万是一道分水岭,过了这道坎,可选项太多,卡宴、GLS、Q7甚至“含蓄”点的X7,个个都是狠角色。消费者不是傻子,不会只看脸面和格栅上的镀铬。你品一品,价格降了四五百万的极光,揽胜的“降价”其实还只是从高台跳到笑话里的“普通跳板”。
这里面还有个说不太出口的尴尬。路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口碑,多少有点近年不稳——可靠性、维修成本永远是“谈钱伤感情”的话题。维修群里的段子都懒得再讲:你不是在用车,你是在用时间和钞票养毛病。跑在路上的路虎,偶尔会被同行戏称“豪车里的阿斯匹林,吃完未必好,但你不敢不买”。
打个不太高级的比方,今天的揽胜有点像一个老派富二代,学历和背景都有,气质却有些跟不上尘世变化。你用140多万买一台揽胜,是买到了“身份标签”吗?还是买到了“时代的犹豫”?选择它很容易让你在朋友圈得到赞,但在二手车市场,可能心如刀割。
作为旁观者,我对“销量腰斩”这种现象其实没太多情绪,更多是职业上的好奇。甲方的预算缩水,是市场和消费心理同步波动的结果。经济环境变化、购置门槛提升、品牌自身调整,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就成了销售数据上的一道凹陷。
如果要说点“黑色幽默”,那路虎揽胜如今的处境有点像刑侦里的名头很响的“老案子”——查得再细,还是没办法替它辩解。销售暴跌,价格高企,就是现实翻开的底牌,没人会冲着“行政级SUV”的名号花冤枉钱。那些口口声声说“路虎是品位,卡宴是通勤”,其实买豪车也讲究“抠门儿经济学”。开路虎的,未必是土豪,可能只是更相信“英国工艺”。
我承认,豪华SUV市场属于金字塔尖。每一分价差,都是一次阶层重组。揽胜的销量起伏,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超豪华消费”正在降温?还是品牌自身没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找到发力点?如果你准备购入,是否在意售后、品牌声望、二手保值率?或者只是被那一刻的“大型英伦车身”俘获了探险心?
我这行看惯了起落涨跌,也习惯了市场的无情。路虎揽胜跌破140万,是喜是忧,其实谁也说不清。或许下个季度,会有品牌危机公关的涨价预告,也或许这只是汽车市场“新冷战”的一声空响。你说买一台车到底是为身份,还是为自我——答案写在你家地下车库的地砖缝里:晚上关灯,最亮的那台,还得是你敢开的那台。
那么,面对揽胜降价、销量下滑的现象,你觉得豪华SUV的身份属性还重要吗?价格、品牌、体验三者,你会怎么权衡?会不会有一天,豪车的“豪”,也变成了另一种平民化的选择?欢迎拍砖,我这里有空座。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