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2025年4月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350万辆,较上月增加15万辆,较2024年4月增12万辆,形成2025年行业库存持续拉升的特征。这相当于全国汽车经销商的仓库里堆满了足够卖57天的车,而往年这时候的库存通常只能撑50多天。
首先,车企“加足马力造车”是库存堆积的直接原因。今年以来,车企在政策刺激和“开门红”目标的驱动下,生产热情高涨。4月全国乘用车产量达到223万辆,同比涨了11.2%,产量连续几个月超过实际销量。尤其自主品牌借着新能源车的势头,产量同比飙升23%,但燃油车阵营的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却在减产,导致整体库存结构失衡——新能源车越造越多,燃油车却卖不动。
其次,政策“催着车企往前冲”也添了把火。比如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让车企对市场预期偏乐观,开足生产线备货。但消费者这边却“不买账”。4月车市零售175万辆,虽然同比涨了14%,但环比3月降了9.4%。价格战打了一年多,消费者早就“免疫”了促销套路,加上上海车展上新车“只亮相不上市”,许多人选择持币观望,订单转化延后。
最后,燃油车“拖后腿”让库存更难消化。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4月豪华和合资品牌的生产量同比、环比双降,但库存预警指数却逆势上涨。反观新能源车,虽然库存也在增加(比如纯电车企库存从年初66万辆涨到85万辆),但靠着政策补贴和降价,还能维持一定销量。这种“冰火两重天”让经销商头疼——燃油车占着库存却卖不掉,新能源车要抢市场又得继续降价,利润空间被越压越薄。
眼下,5-7月传统淡季来临,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很可能掀起新一轮“降价清仓大战”。比如红旗H9刚上市就降价9.4万,合资品牌甚至把B级车价格打到12.98万。
但长期来看,光靠“价格战”治标不治本。车企如果只顾着冲量,忽视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库存压力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