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的发布会场次和新车数量都创下近五年新高,但走遍所有展台后,总感觉少了点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要说这届车展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卷"得特别有默契——你家推旋转座椅,我家就搞双联屏;你家宣传端到端智驾,我家就改口说更注重场景优化。表面上看每家都有创新,细琢磨却发现大家挤在同一个赛道里内耗。
先说最受关注的雷克萨斯ES纯电版,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车型确实让人失望。说是全球首发,但除了把皇冠Sedan的溜背造型套用在电动车上,实在看不出纯电平台的优势。更让人费解的是内饰设计,单屏和双屏版本同时亮相,活像是给不同销售渠道准备的备选方案。车门上一小块竹饰板成了"匠心"最后的遮羞布,这要是让经历过雷克萨斯LS电气化转型的老用户看见,怕是要感叹"昭和男儿的浪漫终究败给了平成时代的妥协"。
大众这次倒是玩了个大的,ID.EVO、ID.AURA、ID.ERA三款概念车直接把小鹏G9和P7+的技术框架拿来改头换面。有趣的是,当年嘲讽增程技术落后的高管们,现在反倒推出了增程版车型。这种转变背后,是大众安徽用三年时间证明的"市场规律大于技术偏见"。不过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当大众换壳小鹏的传闻甚嚣尘上,到底是选贴着三叉星徽的"小鹏Plus",还是直接买原厂正品,这道选择题可能会让大众的溢价策略打脸。
马自达EZ-60的案例堪称教科书级的"致敬艺术"。深蓝S07的骨架加上风阻套件,愣是被设计师改出了百万级超跑的气场。最绝的是内饰改造,原车主打运动的平底方向盘换成悬浮式,中控台多出来的翻毛皮材质,硬是把15万级车子的成本感包装成了30万级质感。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手法,倒是很符合马自达"人马一体"的新诠释——只要设计够惊艳,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用了谁家方案。
荣威明珠概念车的亮相堪称本届车展最大惊喜。约瑟夫·卡班这位设计鬼才,用三段式矩阵灯组重构了直瀑格栅的视觉比例,修长的L113轴距在游艇式腰线下显得格外优雅。最让人拍大腿的设计是金色饰条的运用,既没有传统豪华车的堆砌感,又巧妙勾勒出车身线条。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恰恰是当前国产车最缺少的美学沉淀。看着这概念车,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荣威950当年能成为自主高端的标杆。
奔驰CLA L的破局意义在于打破了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魔咒"。85度电跑出866公里续航,这个数据放在去年还能算领先,但在2025年却显得格外珍贵。更值得玩味的是设计取舍——满车星辉的套件没有刻意区分油改电,反而通过隐藏式门把手、低风阻轮毂等细节强化了奔驰基因。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本质上是对当前电动车过度追求差异化的反思:当技术内卷到天花板,回归本质或许才是最优解。
广汽丰田铂智7的尴尬在于身份认同危机。说是纯电凯美瑞,但昊铂GT的平台和鸿蒙座舱暴露了其混血本质。更棘手的是定价策略,如果延续凯美瑞的终端优惠幅度,势必冲击自身混动产品线;若坚持溢价路线,又要面对新势力们的性价比围剿。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恰恰折射出合资车企在转型期的集体迷茫。
奇瑞全新QQ的推出不亚于一场"行为艺术"。当所有人以为这个经典IP会被封存时,奇瑞却用4.2米车长、后驱布局和40kW电机玩起了复古未来主义。看似矛盾的组合实则暗藏玄机: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本该是豪华车的配置,现在却出现在10万级车型上;封闭式中网里的Q型灯组,既是对初代QQ的致敬,也是在电动化时代重新定义品牌符号。这种"用高端配置做低端车型"的策略,或许正是应对内卷的新思路。
逛完整个车展,最大的感受是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去魅"过程。当旋转座椅、智能座舱这些曾经的创新标签变得泛滥,当增程、纯电、插混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的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质。就像奔驰CLA L用技术突破证明的:与其在配置表上做加减法,不如把资源砸在用户能感知的核心体验上。那些还在比拼屏幕数量、加速数据的车企,或许该重新思考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场车展留给行业的启示远比展出的新车更有价值。当雷克萨斯还在纠结纯电车该不该有溜背造型时,比亚迪已经用易四方技术颠覆了豪华车定义;当大众忙着给小鹏技术换壳时,新势力们正加速布局超充网络。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下半场,决定胜负的可能不再是参数内卷,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新车,能否真正打动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