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提到新势力车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零跑和小米。
我倒初步觉得,这两个品牌的变化笔触更敏锐。
去年我在工厂里跟技术人员聊起零跑的价格策略,那会儿他们还是主打中高端,车用料真挺实在,但价格偏贵。
今年突然发现,零跑突然低价突围,车型配置几乎没掉价的前提下,价格一下子拉低20%左右。这是为了什么?他们不是一直说技术驱动么,怎么突然做起了‘亲民路线’?
我觉得这跟市场需求变化有关。
你细想,去年那波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用户钱包都紧了。
大量消费者望而却步,换车的门槛变高。
而零跑的这个价格战,可以说直击痛点——让用户觉得我花同样的价钱,能拿到更值的车。这一点,对新手消费者特别有吸引力。
我想知道,零跑这是短期突击还是找准了趋势?
因为,行业里很多时候,价格破局背后隐藏着研发、供应链的博弈。
说到供应链,这玩意儿就像我们生活中准备年货,春夏秋冬各类肉菜蔬菜都得提前准备好。
你想想,一个汽车厂,要保证上百个零件来自不同供应商,像电池、主控芯片、座椅、门锁……每块都要质量过关,还得配合良好,否则就成了半成品。
去年,芯片供应紧张得要死,很多车企不得不延后交付。
这边放宽了标准,或者找了代工厂拼一拼,那边就要靠快速适应才能不被市场甩开。
零跑把价格拉低,也可能部分是压力积累的结果—在供应链上谋得更强的议价能力。
再说说小米汽车,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起步这么快?
去年,我带朋友试驾过一辆米家的小车,那个技术感确实存在,但硬核的程度还远远没达到特斯拉。
但你小米的品牌影响,已经渗透到像手机、智能设备那样的日常生活里。
你买一部小米手机,确实不用多想,性价比是真的高。这种标签效应,让很多还在犹豫的用户感到熟悉和信任。
他们最近不断在微博、抖音上放出新车型消息,意思很明显:我们不是写着玩的,咱们就是要拼个第一。
我看近期,有消息说,小米17的量产声音不断,听起来像是个实打实的爆发点。
问题是,这是不是一种先用价格吸引粉丝,然后再靠技术圈粉的套路?
我觉得这个营销套路像极了手机市场——先便宜,后高端。汽车不同,没有那么快就能靠流量取胜。
说起这个,最近我和一个朋友闲聊,他说:问界最近开的挺多,销量上去了,是不是越卖越会拉客户?
我反问:你觉得,这和产品本身的实力有关吗?
朋友说:肯定是,不过也得看渠道和销售策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问界的销售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咱们都知道,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注重科技感和品牌溢价,可能认为智能更强的车,价钱不是首要。
反倒是像零跑、小米,更多的还是靠价格讨巧。
对比一下,价格非常透明,配置相对简单,减去了很多复杂的品牌溢价。
这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不同品牌的用户画像差距,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小。
小跑题一下。
我在修车厂碰到个维修工,他说:最近好多车子出问题,电池表现不稳定。
我说:你觉得是不是质量问题?
他说:不全是,运用不当也有关系。
这句话听得我一愣:车子设计得再好,车主的使用惯也会影响长远表现。
像我身边不少朋友,开新能源车最怕的其实不是续航不够,而是心里没底。
我再猜猜——没细想过,可能小品牌在售后服务上还不够完善?
这块儿还得企业多下点心。
说到这里,行业里的热度其实很难说清楚。
你看,很多人买车,只看价格和外观。机制复杂嘛,但真正的实操差别常常在细节。
面对两款同价车型——一款油门灵敏、操控精准,另一款则油门迟钝、行驶稍显软调——
差别就体现在这微妙的调校上。
我觉得,谁能够把驾驶快感与性价比结合得更好,谁就能占据市场主动。
这个榜单,前十名平均门槛大概0.42万辆左右——其实挺高的。这说明,这个市场其实还在攒势。从数据角度看,零跑、问界、小米这些新势力的崛起,意味着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被瓜分得越来越细。
但你要问我:这是不是长久之计?
我觉得,短期内可能还需要拼价格、拼配置,但长远来看,消费升级、技术革新才是真正的核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接下来,难题来了:用户到底在意的,是真正的科技含量还是价格体现值?
可能,两个都重要,却因人而异。
自己用车多年,我觉得,性价比可是永不过时的硬道理。
不过嘛,这个性价比也不能长得太土,要有点科技感,让人觉得既实惠,又酷。
你认为呢?
市场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尤其这几年,新势力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像挑战游戏里的boss。
未来谁能坚持走技术与价格双剑合璧的路线,又会是谁?
还得看消费者的心——到底什么时候会被另一款更酷或更智能的车型吸引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