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理想i6的热度,真是让我有点意外。9月26日刚上市,5分钟大定破1万。这数字咱没法完全核实,更多是个体感或者从几个门店反映来的样本数据,但至少说明关注度极高。
前两天去北京朝阳区一家理想店,销售小李告诉我:那个周六,看车的人多得门口都拉了围栏,连午饭时间都不断人。这话说的确实劲爆,平时新能源车刚上市能有这么多人排队也不多见。小李还很兴奋地说,自己晚上11点多还陪顾客去试驾,累倒是有点,但销量肯定靠谱。
在我看来,理想这次i6的定位挺精准,直接给年轻无孩家庭和单身人群准备的,和之前偏向家庭的理想L系列挺不一样。销售那边也反映,年轻女性客户因为代言人易烊千玺关注度特别高,竟然出现了女性带男性看的新气象,这跟过去男性带女性的套路刚好反转,有趣极了。是不是用户群体的变化也一部分来自营销和娱乐圈的影响?没细想过。
配置上,i6不走低价捷径,定价24.98万,表面看和特斯拉Model Y、还有小米YU7抢市场。再加上跨年购置税补贴,选装免费送的一堆配置,性价比确实吸引人。对比特斯拉Model Y,理想i6带空气悬架和电吸门的配置优势明显,价格还稍微亲民一点。小米YU7甚至得掏到30万以上才碰得到类似配置,价格层面打得很凶。有人跟我说,这价格选满配置都不到28万,买这车算赚了。辅助驾驶、车身尺寸上i6表现也不弱,跟理想L6差不多,L6月销量还接近两万辆。
这里得稍作修正,我之前觉得理想品牌的吸引力主要靠家庭用户,这次看到销售数据和用户反馈,年轻单身与无孩家庭群体拉动销量更明显,换句话说,i6在用户结构上确实做了调整。这不排除后期会有不同用户群续接,毕竟市场变化快。
我刚翻了翻笔记,那位陪我试驾的销售顺带透露,不少以前i8或L6车主现在都纠结换i6,配置和价格让他们觉得升级实惠,甚至有客户不想再对比i8,怕更后悔。这个内部转单现象挺说明问题,说明产品线没彻底割裂,反而提供了更多选择弹性。我揣测这种转单比例不会太大,毕竟高端客户的换车周期和需求还是有差异。
再说产能,这块最让人焦虑。李想之前提过产能瓶颈,销售那边的交付周期现在已经拉长到了11到13周,不少新锁单用户说要明年才能拿到车。而总裁李昕旸强调,今年产能依然充足,不影响交付顺序,锁单先后排产,还计划12月将产能提升至月产2.5万辆。算下来,全年产能4.5万到5万辆,这个数字对24万左右的新能源SUV来说,不错但也不宽裕。这中间的供需紧平衡,不像传统车,缺料断线这种状况怕还是会存在,只是他们会靠不断汇总供应链情况来调度。
对比同价位其他品牌,理想似乎供应链和交付效率更有保障。毕竟,这里有一线从业背景可以说,理想和传统车企模型不太一样,研发到供应链博弈更紧密,尤其在电池和芯片这两个核心部位,理想自己或合作伙伴的把控给了它优势。但是也别太乐观,这种优势穿透力发挥得快,也消耗得快,后边还得盯着。
有趣的是,销售还吐槽说锁单过程中,每天有人催交付,内部每小时都在催,这客户的急切来自购置税优惠的倒计时压力,尤其跨年方案补贴,让不少人提前锁单。这现金流站位还挺接地气,先占位再说,否则补贴打水漂。这个营销手段和产能紧张的双重压力,形成了一点点买车的抢购焦虑。诚然,这种买车心态有点俗气,我自己也嫌麻烦,每次抢购都慌得不行。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注意到理想i6的车灯设计细节——LED灯带贯穿前脸尾部,还是挺像豪车的造型,这种细节和用料,把同价位的合资车像哈弗H6拉开了档次,尤其是在用户视觉和心理层面。
某天,跟修理工老王闲聊,他说:你看现在买车的人买的是信心,不光是车本身,能不能按时交付、售后服务那才重要。这话给我印象深刻,车买得多,服务那个体验提前垫付了客户的焦虑,这点也不容忽视。理想在服务体系上看得见地补强了这一环。
留个问题给你们,你有没有想过,像理想想要保持这个交付和服务节奏,背后的供应商和零部件厂商得面临多大压力?尤其是在芯片断供周期还没完全过去的背景下,这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可能突然卡壳?(这段先按下不表)
稍微自嘲一句,写这些数字和数据,挺喜欢硬实的内容,但数字后面总感觉还有故事没讲完,毕竟汽车真是个复杂业态,单车上的芯片颗数一年都得几千上万颗,我就算每天坐着想,估计也想不明白芯片分布到底如何分配。不过对某个店员说的陪客户试驾到深夜印象深刻,这种活儿,让我想到其实这行业从研发到销售,都是一场有温度的马拉松。你说对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