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

————

案发现场仿佛重现:去年还在朋友圈高位出镜的万元公路车,如今被蒙了一层灰,安静地呆在阳台角落,和那几只早已枯萎的多肉植物打发时光。偶尔有邻居路过,会小声嘀咕一句:“哈,这车还没卖出去呢?”空气中残留着不久前的排面欲望和“身份硬通货”的味道,只不过,现在这味道带着点尴尬的酸湿。如果换做是你,去年三万八拍下的闪电,现在二手价连一半都挂不出去,作何感想?

理性还原全案。一切溯源于2020-2022。那时疫情封控,出门难、社交难,运动更难。结果,自行车摇身一变成了社交救命稻草和“自由星球通行证”。千军万马的骑行党在朋友圈里炸了锅,崔克、闪电公路车火出了新高度,硬生生成了炫耀资本——甭管技术几何,总之你骑它,就已经赢了一大半。二手市场泡沫膨胀得快,车主们手握“保值理财产品”,做梦都能笑出声——前提是别醒太早。

然而热潮后的物极必反。疫情解封利好出行,各路人马又扎进了新风口,滑雪、露营、飞盘一夜之间替代了骑行的位置。供求瞬间失衡。厂商们在高热时“无脑加杠杆”,2023年一年新增148万家。自行车相关企业增速110%,总量直逼350万。粗暴理解就是“千人一车厂,谁都卖两把”。谁还需要大热的进口碳架,国内厂商拉满配置杀到白菜价,库存如山,价格断崖式下滑。曾经的香饽饽,变身“赔钱盲盒”,二手贩子都懒得搭理。

某种程度上,这一幕已经不新鲜了。类似场景,比如2017年的矿机、2019的口罩、2021的潮鞋,套路如出一辙:第一波“种子用户”用兴趣点燃市场,第二波羊群效应带动全民模仿,终极泡沫破裂,收场狼藉。所不同的是——公路车这次抓住了更隐秘的人性:面子经济。

本案中的受害者(也可以叫买家),带着一种“松弛但紧张”的自信,挤在群体中消费信号。买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成了身份自证的凭证。闪电和崔克是车,更像徽章,没有多少人真在意气动设计和滚阻,更关注的是,别人一眼能看出“你和淘宝爆款不一样”。由此产生的心理溢价,成为厂商最稳的收益来源,也是泡沫最脆弱的基础。

值得玩味的是,国产品牌“背刺玩家”这波简直教科书级别。你刚花重金配上桶轴、碳刀轮组,国产立马秒杀价,1/3的价格全上高配。买家两眼一黑,二手车价砸到地心。国产厂商一边升级配置抢市,一边让老用户“自我怀疑人生”。天下攘攘,皆为利益,情怀这东西,真不能过度相信。

冷眼旁观,不妨抽离讲个真实故事:一个骑车进藏的男生,用的600块国产山地,顶风冒雨,遇上塌方自己推。相较之下,穿着千元骑行服、拍九宫格出片的“周末勇士”,平均年骑行里程可能还不如外卖小哥。身份消费,终究是门表演艺术;兴趣消费,才配称为生活本身——至于车到底几万几千、铝架碳架,那些只是表演道具。

自嘲一句,这行我们看多了——人性真的一条筋。任何能量太大的风口,不是终极黑洞就是人间大反转。厂商也苦,大环境没变的年代,能多卖一辆是一辆。用户也难,买贵怕被割,买低怕掉面,活得像个精神分裂。

有时候,会怀疑:我们这代人,到底是真心喜欢骑行,还是喜欢朋友圈点赞?是想要自由,还是戴着“身份标签”的镣铐追赶潮流?“面子”这东西,说重不重,说轻不轻,一转手就是个泡沫。沉没成本,比车更沉,最后苟延残喘堆在二手平台,无人问津,剩点存根证明过去的排面。

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有驾
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有驾

最终让人头大的,或许就是:自由到底是不是可以用钱买到的?面子瓦解后,是不是还有资格谈兴趣?这事没标准答案。时代潮水总要褪去泡沫,等留在沙滩上的人愿意承认——骑快骑慢,骑哪款骑多远,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骑行本身能让你感觉轻松点、开心点——至于朋友圈,还是留给滤镜和配文作自我安慰就好。

你会买已经跳水的万元公路车吗?或者,哪天能心甘情愿捡起国产车,安心当个“不用标签也能自由的人”?答案,留给你们。

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有驾
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有驾
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有驾
公路车跌价,国产高配冲击,二手市场遇冷-有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