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内卷”至死,这家公司却在海外闷声赚了100亿

2024年到2025年,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是“卷”字当头的一年。价格战硝烟弥漫,新势力与旧巨头贴身肉搏,利润率被极限压缩。

然而,就在这一片红海之外,有一家位于杭州的企业,却在很多人的视野盲区里,把生意做到了极致的“滋润”。

它不造四轮轿车,却靠着“四轮”和“两轮”的组合拳,在海外市场狂赚百亿;它的账上躺着近百亿现金,几乎没有有息负债,却依然有着惊人的扩张野心。

它就是春风动力(CFMOTO)

从一组枯燥却性感的数据开始:2020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45.26亿元跃升至150.38亿元,净利润翻了四倍,年复合增速超过40%。到了2025年,这种势头依然没有减弱的迹象,前三季度就几乎干了去年一整年的业绩。

在大多数制造企业苦恼于库存积压和需求疲软时,春风动力凭什么能逆势突围?这不仅仅是一个摩托车企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如何在全球细分市场建立定价权”的样本。

车圈“内卷”至死,这家公司却在海外闷声赚了100亿-有驾

墙内开花墙外香:被低估的“大玩具”生意

如果你只把春风动力看作一家摩托车厂,那你可能只看懂了它不到一半的生意。

翻开财报,春风动力真正的“现金奶牛”,其实是那个看起来有些狂野的品类——全地形车(All-Terrain Vehicle,简称ATV/UTV)

2024年,这项业务为公司贡献了72.1亿元的收入,占据半壁江山。更关键的是,这项业务有着极高的海外依赖度——2024年,春风动力海外收入占比高达73.61%,金额突破100亿元。

这其实是一场典型的“错位竞争”胜利。

全地形车,也就是俗称的沙滩车、越野四轮车,在国内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娱乐工具,但在地广人稀、有着浓厚户外文化的北美和欧洲,它是刚需。农场主用它巡视领地,猎人用它进山,年轻人开着它在沙滩和泥地里撒野。

这是一个典型的“富人玩具”兼“生产工具”市场,长期以来被北极星(Polaris)、庞巴迪(Can-Am/BRP)以及本田等国际巨头把持。

春风动力是怎么切进去的?答案并非简单的低价,而是“降维打击”般的性价比策略。

在北美市场,春风动力的策略非常像早期的智能手机圈:堆料,但不加价。

对比同级别的ATV车型,春风动力的产品在马力、悬挂行程、差速锁等核心参数上,敢于直接对标国际巨头的旗舰款,但在价格上,它可能只有对方的70%甚至更低。资料显示,其具备竞争力的车型售价仅为75800元人民币左右(折合美元约1万多刀),这对于习惯了动辄2-3万美元售价的欧美消费者来说,极具诱惑力。

但光有便宜是不够的,中国制造过去吃亏就吃在“便宜没好货”。春风动力的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

那一年,全球供应链大乱,北极星和庞巴迪深受缺芯少料之苦,产能严重不足,北美经销商无货可卖。而背靠中国强大、稳定供应链体系的春风动力,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

货源充足、产品力不俗、价格真香。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无数原本只认欧美品牌的海外消费者,第一次尝试了来自中国的CFMOTO。

结果就是:一旦渠道打开,品牌势能就开始滚雪球。

目前,春风动力在欧洲的全地形车市占率已连续十年第一;在“大本营”北美市场,虽然面对的是地头蛇北极星,但春风动力的份额正在肉眼可见地攀升。2024年,其全地形车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71.89%,这已经不是“头部”了,这是“寡头”级别的统治力。

车圈“内卷”至死,这家公司却在海外闷声赚了100亿-有驾

两轮进化论:逃离“外卖车”的红海

如果说四轮全地形车是春风动力的“海外提款机”,那么两轮摩托车就是它稳固国内基本盘的“护城河”。

中国的摩托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K型分化”**。

K型的一端,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小排量摩托车(<250cc),也就是外卖小哥、通勤代步的工具车。这个市场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和城市禁摩令的限制,早已是一片血海,利润薄如刀片。

K型的另一端,则是作为“消费品”的中大排量摩托车(>250cc)。这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中年人的解压玩具。

春风动力最聪明的一点,就是坚决不碰低端混战,死磕中大排量。

从数据上看,2025年上半年,在国内大于200CC的跨骑摩托车市场中,春风动力销量位居行业第一。这并非偶然。

早些年,通过与奥地利顶级摩托车品牌KTM的深度合作(合资建厂),春风动力在技术研发、品控标准甚至设计美学上,完成了一次“偷师”与进化。

其推出的250NK和250SR系列,几乎成为了中国年轻骑友的“入门标配”。为什么?因为它们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痛点:颜值即正义,操控要犀利,价格要可得。

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让春风动力成功避开了与豪爵、隆鑫在小排量通机领域的厮杀,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溢价。

当其他厂商还在为了几百块钱的成本斤斤计较时,春风动力在卖的是“生活方式”,是“周末跑山”的快乐。这种“玩乐属性”的各种车型,其毛利率远非工具车可比。

车圈“内卷”至死,这家公司却在海外闷声赚了100亿-有驾

财报里的秘密:一种“令人嫉妒”的搞钱模式

如果是产品策略是明线,那么财报中隐藏的资金流转方式,则是春风动力成功的暗线。

很多投资者在看春风动力的财报时,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家公司是不是太有钱了?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181.68亿元,其中货币资金竟然高达92.36亿元,占比超过50%。这简直就是一家开在银行里的工厂。

更“凡尔赛”的是,它的有息负债极低。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常年为0。这意味着,公司不需要看银行脸色,不需要支付高昂的利息费用。

那么,它的钱从哪来?除了利润留存,看一眼负债结构就明白了。

在107.43亿元的总负债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89.16亿元,占比83%。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春风动力的生意模式是“拿着供应商的钱做生意”。

在制造业,这是一种极其强势的体现。只有当你对下游渠道有极强的掌控力(产品不愁卖),对上游供应链有绝对的话语权(供应商愿意给账期)时,才能形成这种**“类金融”**的无息负债模式。

应收账款仅20亿,说明经销商拿货得赶紧给钱;应付账款近90亿,说明给供应商结款可以慢慢来。这一进一出,巨大的现金流沉淀在公司账上,构成了极其深厚的安全垫。

这种财务结构,让春风动力在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时,拥有了比同行高得多的容错率。

第三曲线与未来的隐忧

虽然日子过得滋润,但春风动力并非高枕无忧。

燃油车的黄昏,是所有内燃机玩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哪怕是玩乐型摩托车,电动化也是不可逆的趋势。

春风动力的应对是推出高端电动品牌“极核(ZEEHO)”。

2025年上半年,极核销量同比增长652.06%,增速惊人。那个售价不菲的AE2穿越机上架即售罄,证明了春风在电动领域依然具备打造爆款的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型成功。电动两轮车领域,不仅有雅迪、爱玛这种传统巨头,更有九号(Segway-Ninebot)这种科技属性极强的玩家。春风动力想要在电动化时代复制燃油时代的辉煌,面临的是全新的技术栈和竞争逻辑。

此外,11月19日的那笔可转债发行,也透露出公司的焦虑。

明明账上有90多亿现金,为什么还要发债募资21.79亿?

官方说法是扩产——年产300万台套摩托车、电动车项目。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司对于产能瓶颈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市场规模激进的预判。

然而,最大的风险或许并不在内部,而在外部。

如前所述,春风动力是一家极度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的企业。

在全球地缘政治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高达73%的海外收入占比,既是蜜糖,也是砒霜。一旦关税政策发生波动,或者汇率出现剧烈震荡,公司的利润表可能会受到直接冲击。

春风动力的故事,是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非典型样本。

它证明了,在汽车、手机这些万亿级赛道杀得血流成河时,专注于细分领域(全地形车、大排量摩托),通过极致的供应链整合和差异化定位,依然能跑出千亿市值的潜力。

它没有去卷“最低价”,而是卷“质价比”;它没有死守国内,而是敢于去国际巨头的大本营抢食。

只不过,当市值攀升、规模扩大,春风动力也正在从一个“挑战者”变成“守擂者”。如何平衡海外政策风险?如何在电动化下半场继续领跑?这将是这家“杭州大厂”接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