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赵永坡:中国汽车产业太浮躁,希望未来回归安全可靠造车本质

头图来源 | 赵永坡微博

作者 | 孙雅楠

编辑 | 苏鹏

二代枭龙MAX上市的时候,哈弗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语上,这既不是“年轻人第一台xx车”,也不是“颠覆者”。

他们讲得最多的是:四驱,应该变得普及。

上海车展上,哈弗拿出了二代枭龙MAX,搭载第二代Hi4混动四驱系统,起售价直接拉到11万级别(限时换新价),几乎和很多两驱车型价格持平。

这种定价看起来像是价格战下的产物,但长城汽车想表达的重点似乎不是便宜,而是“四驱平权”。

四驱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是豪车标配,从来都不够大众化。高油耗、高维护、高售价,让大多数用户望而祛步,选择了两驱。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长城想拿出一个“让别人根本追不上的东西”。在新能源转型的窗口期,哈弗想乘着这股技术东风,让四驱坐到更大的桌面上——至少,让更多用户在选车时,把四驱当成一个考虑选项,而不是奢侈配置。

Hi4是这个逻辑下诞生的产物。它不是简单加一个电机的传统P4四驱,而是重构了动力布局:减少前轴电机数量,把后轴电机做得更强。理论上,这套系统能做到比部分传统两驱混动还省油。

哈弗品牌内部对Hi4抱有很高期待。他们强调,Hi4不仅能做到更合理的轴荷分配,还改善了被动安全和冰雪路面制动性能。

但从市场角度看,Hi4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性能,而是理解技术的复杂性:用户需要被解释,需要被说服。

而一套复杂到需要电机发电兼驱动、双轴能量回收等细节才能讲清楚的系统,天然就不够友好。

在媒体群访会中,哈弗方面也坦率承认,未来的传播会更简化,尽可能选出一个核心卖点去打开局面。

二代枭龙MAX是典型的城市家庭用车,从尺寸、续航到动力布局,都是为了家用场景设计的。不同的是,它保留了四驱,不是为了去高山沙地驰骋,而是为了应对突发的雪天、泥泞,或者只是更轻松地过个坑洼路面。

四驱成为长板卖点,长城也想补齐其他“短板”——外观。哈弗团队挖来了宝马、奔驰背景的设计师,大灯设计、车身线条处理上都更有都市感。虽然整体风格依旧偏克制,但相比过去几代新能源哈弗,已经明显更注重外观。

二代枭龙MAX搭载了与大疆合作的城市领航智驾系统,带来了记忆泊车、高速NOA等功能。不过,长城的宣传口径一贯保守,他们更愿意把辅助驾驶功能当成一种“辅助卖点”,而不是宣传核心。

从长城更大的布局来看,未来哈弗的新能源车型将全面转向四驱架构,从猛龙到未来的H6L,大型、城市、越野,各个细分市场都将逐步“四驱化”。

这对长城来说,这次转型是重回舒适圈——过去几年,长城在新能源转型上节奏偏慢,如今在四驱这个相对熟悉的领域重新寻找突破口,是更谨慎也更现实的选择。

据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介绍,二代枭龙MAX目前预售数据转化率较高。但在更新迭代速度惊人的新能源SUV市场,仅靠技术或价格很难形成长期壁垒。新能源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对续航焦虑,对品牌认知并不稳定。枭龙MAX能否真正成为“新能源时代的H6”,除了产品本身,还要看长城能不能讲明白这个四驱叙事,并且持续让用户感知到差异。

四驱从来不是必需品,更别说是在城市SUV市场上。但如果体验过一次之后,觉得回不去,那么对哈弗来说,这场仗也许就有打赢的希望。

以下为哈弗欧拉品牌总经理赵永坡,接受未来汽车Daily等媒体的问答实录(有删改):

Q:哈弗枭龙MAX比有些友商两驱的价格还要低,它的成本和四驱怎么平衡?

A:跟友商相比价格是同一水平,但是对于四驱来说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我们的战略就是开创新能源的四驱时代,所以在利润上,做了很大的牺牲。另外跟第一代相比,我们多了脱开机构,成本更高。但站在长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承受枭龙MAX的价格与竞品相当的牺牲。

Q:哈弗有很多销量高的车型,为什么仍然投入很大精力去重新打造二代枭龙MAX?

A:哈弗品牌在SUV领域是品类最全的,不过我们还缺一个能打的城市型的SUV。我们一定要在竞争最激烈的SUV市场里,让新能源的城市赛道、家庭赛道有我们的身影。

Q:现在国内家用SUV竞争激烈,二代枭龙MAX底气从何而来?

A:我们的底气就是我们的Hi4技术、智能驾驶辅助技术。Hi4技术的构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Hi4第一个优点是能耗。两驱车的混动构型有三个动力,重量分布不合理,发动机的机舱空间紧张,在这种基础上做四驱虽然会把整车轴荷分配做优化,但是重量又增加了,对能耗非常不友好。

Hi4把前面两个电机变成一个,又把后边电机的功率做得更大,依然是发电、驱动、直驱+发电,一个功能也没有少。并且我们的轴荷分配达到了50%,电机挪到后面以后,前面的性能空间又释放出来,对整个被动安全也更加友好。前后轴的扭矩分配、轴荷分配、胎压分配更加均匀,它的磨胎、能耗,比两驱车还低。这是这个构型最牛的地方。而且在操控上,比传统构型的四驱车型的操控体验也更好。

同样是两个电机,一个放在了前轴,一个放在后轴,它的能量回收效应就是单轴的一倍,整个能耗水平非常好的,比两驱车还有优势。我们有没有比两驱车不好的?是没有的。

第二个是在维修成本上,硬件比两驱车并不多,维护保养上跟两驱车的混动是一样的,远远低于传统四驱混动的构型。

第三个是在“开得爽”上,前后轴50%对50%分配,在过弯的循迹性,避障时候的稳定性,都要比前重后轻的或者前轻后重的车要有优势。

第四个安全方面,第一层就是安全操控本身带来的主动安全。在冰雪路面上制动的时候,可以用反拖力制动,也可以用制动系统制动。制动系统又跟与路面的附着系数有关系,也就是最多也就只能产生0.2个G的制动力。前后轴双轴的能量回收可以达到0.3个G的制动力,Hi4就是比传统的混动要多出一倍的制动效能。

Q:长城最初为什么要开发Hi4?

A:别的公司估计会编一个美好的故事,但长城的基因就是对四驱非常理解,当时想找一个卖点,所以就想做一个特别好的产品,让别人追不上。

我们不仅仅盯着四驱,还盯着很多的新技术,我做的东西别人做不出来,而且能给用户带来非常好的体验,我们就琢磨这个事。

Q:过去一年在设计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

A:第一代枭龙MAX外观非常有争议,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二代哈弗枭龙MAX在外观上的投入非常大。当时请了最好的宝马的设计师,他也在奔驰干过,还把长城公司最优秀的团队都纳入到枭龙MAX这个项目上,当然也会跟用户共创。我们的厚壁薄块都是特定的工艺,专门请了世界上最牛的灯具设计师,意大利人,中文名叫魏征(音译)。

虽然大的设计语言定了,但是在最后的三个月,我们对材质还在重新定义,做了几十个方案。我们游隼展翼的空气动力学套件,也是从游隼的外形上想到创意点。

Q:枭龙MAX会成为哈弗H6之后又一个大爆品吗?

A:我们的预售转化率非常高,别的车的转化率可能是1000条线索转化大概20来台车,但是我们这个能到60台车。我相信它会慢慢成为一个爆品。

Q:未来产品怎么改进,适合到新的定位?

A:首先,我要澄清公告时露出的猛龙的外观造型图仅仅是猛龙的燃油版。我们25款和26款的猛龙还没有上公告,下半年会上市。我们26款的PHEV新能源版的猛龙,也会在下半年推出,但不是现在这个造型。

后面还有大五座的猛龙PLUS,可能是22万到25万的区间,轴距在2850mm左右,车在4.9米左右,也会用第二代的Hi4技术、最先进的智驾辅助。还有H6L,中级车,比现在的H6要大一圈。大狗二狗也会有换款,这是我们下半年的规划。

Q:已有的订单里面,智驾版和非智驾版的占比有多少?

A:我们现在智驾版本和非智驾版本是50%对50%。

Q:相对于同价位的车型,哈弗在智驾方面的领先优势是什么?

A:我们跟同级别相比多了城市的领航功能也有记忆泊车的功能。我们的自动泊车很厉害,很多30多万的车去抢车位都抢不过我们。

Q:长城对用户对智驾认知的培训有怎样的做法和考量?

A:关于宣传上,我们比较保守,只是把功能性,益处,以及在这方面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讲清楚。

Q:有没有因为智驾来买这个车型的?

A:用户有因为这个智驾买枭龙MAX的,也有因为智驾不买这个版本,买大续航的。

Q:长城也在和元戎、华为合作,哈弗的供应商以后会不会仅限于卓驭,还是也会采用这两个供应商?

A:这两个供应商都会用,具体怎么用不能说。

Q:目前长城有两套混动技术,一个是Hi4,还有一个是DHT。DHT方面有没有新的动作?

A:我们只做四驱了,DHT可能会在国外市场的HEV上做,但是国内一定是主打Hi4。

Q:四驱的成本比两驱高,怎么去说服对价格敏感的客户放弃两驱?

A:用户其实不关注你的成本,用户关注的是他付出的成本。当你让他付出的成本跟两驱一样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为四驱买单。

Q:枭龙MAX市场表现有没有达到预期?后期要做哪些营销?

A:枭龙MAX目前达到我们的预期了。第一个月的销量可能还看不出什么来,5月31日时候的销量,就能够看到我们那个车怎么样了。我们也相信,随着交付给用户越来越多,它的口碑也会越来越好。

Q:对于欧拉未来的形象和车型,内部有什么样的思考?

A:后续的品牌定位还是优雅、时尚、复古的小车,不会过多地去强调女性赛道、女性用户,而且我们会坚持做A0级和A级的紧凑型的车。在年底之前欧拉至少有两款产品,也有可能有三款产品。

Q:好像很少听到长城对于电池这方面安全性能的测试?

A:所以说长城公司除了会做好产品,营销一点不会做。新版的国标法规出台了,编制新国标的团队里面,长城公司是撰写者之一。另外枭龙MAX、猛龙在去年就满足新国标,我们某些指标参数是新国标的30倍,也有3倍的。

Q:欧拉现在的做法是不是在跟宝马mini合作的过程中有经验教训?

A:我们跟宝马合作的时候没有经验教训,都是收获满满。电动版的宝马mini定位是城市卡丁车,所以操控要求非常高。我2018年带着团队就跟他们聊,把底盘调校交给长城公司。

为什么说收获满满呢?宝马这种百年车企,认真造车的态度和对品控的特别细腻的追求和要求,是我们国内车企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现在国内车企最应该学习的。

国内车企一个车一个车疯狂上市,车卖不好,再来一款,实际上是丢掉了造车的灵魂。中国的汽车现在是浮躁的,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觉醒,回归安全、舒适、品质可靠的本质。

用户到底需要什么?真的需要智驾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吗?真的需要浮水吗?需要跳舞吗?去搜奥迪A8婚车跳舞,哪是中国的发明?用户接受吗?(汽车跳舞等功能)销量也很一般,为什么?这可能是炫技。

应该承认现在底盘技术和动力技术,包括控制技术,中国追上来了,但是并没有超越人家,我们必须向原创者致敬。追上来了这本身应该肯定,但我们不应该过度宣传,说我遥遥领先,我第一,我厉害。厉害什么?现在很多还是在用采埃孚的零配件。

这些技术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新鲜性,可能跟用户讲的时候就新鲜。这就证明了中国的汽车现在是浮躁的,通过这些东西去吸引眼球,对品质不去关心。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觉醒到底需要什么?安全、舒适、品质可靠,这个是我们造车的本质。只有先把这个东西做好了以后,汽车工业才能行稳致远。那些华而不实的技术,可能一时对销量有一些增加,但是长远对汽车(行业)是伤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