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坐公交车了? 就在前不久,很多人惊奇地发现,城市里的公交车,白天还在拉人,一到晚上竟然变身“快递车”,满城穿梭送货了! 比如南京,公交车晚上摇身一变,成了同城快件2.5小时送达的生力军。 这可不是什么新奇体验项目,而是公交公司在巨额亏损、全国性“关停潮”之下,被逼无奈的自救! 上个月,广州十几天内就停了24条公交线,北京去年也砍了24条。 曾经挤得水泄不通的公交车,如今为啥混到这步田地? 难道真的要消失了吗?
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坐公交的人就在不断减少,每年比前年少2.8%左右。 特别是疫情几年,公交乘客更是“断崖式”暴跌。 2022年坐公交的人,比2014年最火爆那会儿直接少了一半还多。 车站变得冷冷清清,很多线路不得不改成“响应式停靠”,就是车上没人下车、站台没人招手,司机就直接开走了。
车跑空了,车票钱自然收不上来。 现在公交车每跑一公里,成本算下来要5块7毛钱,但车票收入平均只有3块2毛钱一公里。 全国公交行业光2024年一年的运营总成本就超过2000亿人民币。 票款收入远远堵不上这个大窟窿,全国各地的公交公司都在赔本经营。
这钱赔得有多厉害? 看看具体例子:2024年,成都公交集团挣了11.23亿,但最后一算账,还是亏了1.08个亿。 苏州公交集团更夸张,一年收入2.28亿,但各种成本加起来高达28.72亿! 政府虽然给了大笔补贴,补完之后,仍然巨亏了4864万元。 越是大的公交公司,窟窿越大,光靠政府补贴根本玩不转了。
公交司机以前是“铁饭碗”,待遇不错,能干到退休。 但现在不少地方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有的司机师傅诉苦,车坏了修车的钱,甚至要从自己腰包里垫付,等于自己贴钱上班。
为啥突然没人坐公交了? 第一个原因是私家车实在太多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自己开车想去哪就去哪,不受公交班次时间限制。 第二个原因是网约车太方便了,手机一点,专车到家门口,服务还好。 第三就是电动车成了大杀器,尤其是短途出行或者解决最后几公里,电动车既灵活又便宜,谁还愿意去公交站等半天车?
成本也在不停往上涨。 油价(或电费)、买车换车的费用、维修保养费、司机等人员的工资社保,哪一样都不便宜。 收入在减少,支出在增加,双重夹击下,公交公司的日子苦不堪言。
公交公司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全国各地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活下来。 南昌公交玩起了“定制公交”的路子。 他们搞什么“商圈+公交”,专门开通到大型购物中心的热门线路;“文旅+公交”,设计串联网红景点、特色古镇的旅游专线;“婚庆+公交”,直接把公交车当婚车用。 现在南昌就有快500对新人选择用这种又热闹又特别的大公交来迎亲接友,花小钱办大事。
南京公交则把眼光投向了快递物流。 白天公交车拉完乘客,晚上也不闲着。 让部分公交线路和车辆“加班加点”,变身成为“夜间快递车”。 60个站点固定收发快件,傍晚从六合区发车到主城区,原本隔天到的包裹,现在2个半小时就能送达。 闲置的公交资源被成功盘活了。
郑州公交玩的是“空间复用”。 他们手里有大片修理车间、停车场站,很多地方空着也是空着。 于是郑州公交跟顺丰快递合作,把闲置的修理厂房改造成了快递的分拣中心。 像佛岗公交场站已经改造完成并投入快递分拣运营,还有另外37处也规划好了,准备复合利用。 公交车队本身有场地优势,快递公司也省了找场地的钱还提升了效率。
公交司机这个群体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是抢手的职业,现在因为行业不景气,部分司机的薪酬福利水平有所下降,一些人开始流失或者考虑转行。
国家层面也在关注这个问题。 交通运输部近期的文件和发言中多次提到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但在具体支持力度和政策落地上,各地差异很大。
除了快递、定制服务、场地复用,还有一些城市尝试了别的路子。 比如发展“社区微循环公交”,使用小型电动公交车在居民区密集点运行,打通家门口到地铁站或主干道公交站的“毛细血管”。 利用公交大容量、环保的特点,有些城市的公交公司也开始承接企业班车、校园巴士等业务。
公交的便捷与否直接影响着低收入群体、学生、老年人的日常出行成本和生活便利性。 这些都是对价格敏感、高度依赖公共交通的群体。 公交服务的缩减对他们冲击最大。
公交车的“大肚子”在运送大量乘客方面效率远高于私家车,人均排放也更低。 公交线路网络的完善与否,对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尾气排放总量、缓解拥堵有直接作用。
虽然困难重重,自救模式多样,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公交行业的亏损态势仍未扭转。 仅靠企业自身的创新自救,很难真正扭亏为盈。 政府的财政支持模式是否能优化调整,是否能建立更长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成为行业能否存续的核心问题。
公交站点和线路的减少,直接增加了部分市民,尤其是非机动车或私家车用户的短途通勤难度和时间成本。 换乘不便、等待时间长成为抱怨最多的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