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微信,看到工信部又下了三条硬核新规,让我这汽车圈老油条差点没眨眼睛停下来。简单说,2026年起新能源车买车税减半,买一台最高能省1.5万块;7月开始电池得满足一堆安全国标,热失控不能起火和爆炸,否则直接拉黑;最后这整套操作,无疑加速了行业内部的一轮洗牌。用户的口袋和安全双管齐下,听着挺爽,但实际会怎样,我边喝茶边琢磨。
说实话,新能源购置税减半这股风,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官方打了个补贴,刺激销量的老套路,没啥新花样。但仔细一想,好像不光是拉动销量这么简单。毕竟当前电池技术迭代快,产品同质化严重,这次电池安全国标更像是个门槛税,低端产能大概得淘汰约30%(这是官方的粗估摸样),同时还能驱动厂家往更安全,也更耗本的钱途发展。电池安全不只是散播点小火花那么简单,去年大家还记得某品牌车因热失控导致自燃后,直接召回了近2万辆车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不久前去上海一个供应链车展,很多电池厂商都在囤积各种稳定性材料,一家老供应商说:你别看我卖材料贵,没好材料你的电池哪敢保安全。这话里透露的变革压力,不言自明。要是非得把电池做得不着火不爆炸,花个两三千块钱材料成本就多了不少。到时车企很可能反映到整车成本上——算上一辆主流插混车电池成本占比约20%,多出个15%上下成本也不离谱。
说起来腾势N9这款车,正好碰上新规的风口。9月17日刚上市的2026款,售价38.98万起,一下就让人想起了我一个朋友小林,他最近看车一直盯着这类中高端插混车型。N9外观保守,车头封闭造型就像在跟里边的电池安全暗中呼应,头灯的线条有点中式建筑梁的风味,这设计细节我觉得挺有趣,别人都玩激进脸,腾势玩稳重你敢信?
我还和小林吐槽:人家好不容易买了这么贵的车,别给我电池玩花样啊,要是突然得换个更安全的版本,成本上去了,车价得涨几千吧?他说:现在安全没得商量,换我也得接受,买车还得有点放心。他这话令我想到,这政策落地,不只是钱的问题,更多是心理底线安全得扶起来。
腾势N9配置挺狠的。三联屏加上50寸AR-HUD,走科技风走心了。辅助驾驶那个天神之眼B,光传感器就一大堆:1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还有12个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硬件堆那么多,我猜成本也得蹭蹭往上飙(没细想过,纯猜测),这点对比同价位宝马X5插混或者奥迪Q5插混,腾势的传感器配备明显更丰富,但实际体验口碑还真得看软件调校,大家都知道硬件拉满不代表自动驾驶顺畅。
动力方面,2026款搭载2.0T插混专用发动机和三电机组合,925匹最大马力,理论3.9秒破百,真心秒杀不少燃油跑车。不过续航方面,CLTC纯电202公里不算特别亮眼,但综合续航1330公里挺适合长途家用。刚才和小林聊,他感叹:我真想看见这纯电续航实操数据,不晓得冬天暖气开一开还能跑多少。靠谱的话,这续航数据对北方朋友们来说还是有点虚高。
说到电池安全国标,记忆中上个月刚修过一辆某国产电动车,有个维修师傅跟我说:要是电池没做好,维修成本暴涨,动不动十几万块。这让我觉得,新规推出来后,原来价格便宜是便宜没好货,有没有可能我们这种普通用户,在安全把关加码后,得面对一个更贵更少选择的市场?或者,车企会因此减少高风险但利润丰厚的车型?就像我前面打趣说,最多淘汰30%产能,这数字说大不大,说小不少,但背后的生态调整力度可不小。
有趣的是,这么多重规章让人脑洞大开,质量是否真的能上得去,还有待市场检验,不然又怕变成纸上谈兵。你说,这政策到了2026年发挥效力,销售会出现多大波动?类似腾势N9这样的新车型会不会被迫加价?还是车企会自己先赌一把,把成本消化掉,不动售价?还是更大胆的猜测,新能源车或许迎来一波质的飞跃,像之前燃油车安全标准升级一样,时间不长用户就能体会明显差异。
话又说回来,电池安全标准落地对售后影响也大。维修师傅工作量又多,参配复杂,换块电池不像换零件那么容易,综合成本上升是必然。供应链像织布机一样,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就好比织一个绣花布,材料一环出错,整体图案都走偏,这里材料贵了,那边人工成本涨了,产品价格就不可能不涨。于是,制造商可能在中间玩博弈,供应商打折降价,车企想保利...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去和修理工老赵聊天,他说:车越来越高科技了,但老车维修便捷度高,我们得琢磨怎么跟上这变化。这不禁让我想,普通车主以后是不是得多花钱送去四儿子厂,没得选了。
那么新能源车降税和电池安全新规,谁是最大赢家?厂商、消费者还是供应链上下游?大家都盯着这块蛋糕,但我觉得,最终还是谁先把技术拿得稳,谁能掌控本地材料供应,谁在桥段上弄得精,谁更会把新法规变成自己的护城河。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随着电池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未来的二手新能源车市场估值会不会被拉低?毕竟安全如果没保障,谁敢买个电池可能随时爆的车?保值率会跌一阵子,反而用新规拉高新车价格,这波操作挺玄乎。
说到这儿,我突然有点想念那种简单把钥匙一插,发动机轰鸣的日子了。现在连电池也要搞得跟核弹似的,塌实开车的乐趣会不会被技术和规则压得喘不过气?你怎么看?新能源车的是回归简单,还是越来越复杂?这点,咱们以后还得慢慢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