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智驾突破极限,150公里AEB稳刹,友商望尘莫及

最近,关于汽车智能驾驶安全的话题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这次的主角是华为。

他们发布了一套名为“乾崑”的智能驾驶系统,里面有一项技术指标,让很多人看了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不是在吹牛。

这项技术就是,车辆在时速高达150公里的时候,它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EB)依然能够有效地工作。

华为乾崑智驾突破极限,150公里AEB稳刹,友商望尘莫及-有驾

消息一出,马上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很多人心里犯嘀咕,我们国家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也就是120公里,你弄一个150公里的刹车功能,这在现实生活中用得上吗?

这不是为了宣传搞出来的噱头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实际的驾驶场景说起。

确实,法规上高速限速是120公里每小时,但在实际开车过程中,很多驾驶员会利用测速设备通常存在的10%左右的宽容度,车速跑到130公里甚至更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并非鼓励超速,而是承认一个客观存在的驾驶习惯。

华为把AEB的有效工作速度上限直接提高到150公里,其背后的逻辑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开得更快,而是一种极限安全冗余的思维。

这就好比我们买保险,谁也不希望用到它,但真到了万一的时刻,这份保障就是救命的。

华为考虑的,正是这种“万一”中的“万一”,是在最极端、最危险的临界状态下,技术还能不能拉你一把,把人从死亡线上拽回来。

华为乾崑智驾突破极限,150公里AEB稳刹,友商望尘莫及-有驾

我们来算一笔简单的账,就能明白时速150公里刹车有多难。

这个速度换算一下,大概是每秒钟前进41.7米。

根据华为公布的测试数据,要在这种速度下避免与前方静止的障碍物发生严重碰撞,系统必须在至少200米以外就发现目标。

从发现目标,到大脑(也就是车载电脑)分析判断确认危险,再到发出刹车指令,最后让刹车片真正抱死车轮产生制动力,整个过程必须在2.7秒内完成。

这2.7秒,对于我们眨眼来说很长,但对于一个复杂的电子和机械系统来说,是极其严苛的考验。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慢了0.1秒,最终的碰撞结果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是从一次有惊无险的紧急避让,变成一起无法挽回的惨烈事故。

那么,华为是靠什么来实现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呢?

他们靠的是一套被称为“感知铁三角”的硬件组合。

首先,最核心的是一颗192线规的固态激光雷达。

华为乾崑智驾突破极限,150公里AEB稳刹,友商望尘莫及-有驾

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成一个精度极高的探测器,它不断向外发射人眼看不见的光束,然后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描绘出周围环境的三维图像。

相比传统的毫米波雷达,它的分辨率高了4倍,看得更清晰,尤其是在下雨、起雾、扬尘或者纯黑的夜晚,它的有效探测距离能达到220米,这就为后续的反应争取到了宝贵的距离和时间。

另外两个伙伴,一个是能够穿透雨雾、探测能力很强的4D毫米波雷达,另一个是拥有8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

这三个设备各有所长,互相配合,互相验证,确保系统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的危险,而不是一片树影或者一个广告牌。

当它们三个都确认前方有危险时,刹车指令会走一条“绿色通道”,绕开传统汽车内部信息传递的“公共汽车网络”(CAN总线),直接发送给控制刹车的ESP模块,仅这一个优化,就缩短了30毫秒的延迟。

在与死神赛跑的时候,每一毫秒都至关重要。

如果说150公里的高速避险展示了华为技术的“高度”,那么另一项功能则显示了其技术的“精度”。

那就是在夜间,以100公里的时速,能够识别并安稳刹停,避开一个仅有30厘米高的小障碍物。

开过夜车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在高速上最让人心惊胆战的,往往不是一堵墙或一辆大车,而是那些不易察觉的低矮障碍物,比如大货车上掉下来的一块轮胎皮、一个散落的货物,或是一块石头。

华为乾崑智驾突破极限,150公里AEB稳刹,友商望尘莫及-有驾

这些东西高度很低,车灯一晃而过,人眼很难及时发现并做出正确反应。

华为为此设计了一款名为Limera的舱内激光雷达。

它的巧妙之处在于,没有像很多车一样在车顶上顶一个突兀的“小包”,而是把它很隐蔽地安装在了前挡风玻璃的后方。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美观,不破坏车辆的整体流线型设计,还能降低风阻。

虽然体积缩小了60%,但它的性能依然强大,探测距离能达到180米。

在实际测试中,当车辆以100公里时速发现前方30厘米高的障碍物时,系统不仅能刹住,而且刹得非常平稳,最大的减速度控制在0.6g左右。

这个体验不像是一脚踩死刹车那种“撞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提前预判到危险,然后线性、柔和地把车速降下来,能极大地减轻车内人员的恐慌感。

更重要的是,这种隐藏式设计对汽车厂家也非常友好,他们不需要为了安装激光雷达而重新设计和制造车顶的模具,据说仅此一项就能为一款车型节省下两千万元的费用。

成本降下来,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华为乾崑智驾突破极限,150公里AEB稳刹,友商望尘莫及-有驾

当一项先进的安全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每一台安装了乾崑智驾系统的汽车行驶在路上,都像一个移动的数据采集站,它会把遇到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极端的路况信息,比如暴雨天、强烈的逆光、进出隧道的瞬间光线变化等等,上传到云端服务器。

目前,华为的测试车队已经积累了超过2000万公里的真实道路数据,其中有将近四成的都是这类不常见的“长尾场景”。

这些海量的数据,反过来又可以用来训练和优化算法,让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可靠。

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AEB系统的误触发率,也就是没危险的时候它自己乱刹车的情况,已经从早期的每一千次有一次,降低到了现在每一百万次才有三四次。

这样一来,大家就更愿意、也更放心地去使用这个功能,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越用数据越多,系统越安全;系统越安全,大家越敢用。

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

一些嗅觉敏锐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平安产险就已经宣布,为搭载了这套系统的车型提供8%到12%的商业保险费率优惠。

算下来,一辆30万元左右的车,一年就能省下将近两千块钱的保费。

在二手车市场,有专业机构预测,具备150公里AEB能力的车型,开上三年后,它的保值率会比同级别的其他车型高出6个百分点。

这说明,安全性能已经不再是一个宣传口号,而是正在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被量化的价值。

当行业里许多人还在为要不要用激光雷达、用哪种技术路线而争论不休时,华为已经用产品和数据证明,真正的智能驾驶竞赛,核心比拼的不是谁能跑得更远、功能更多,而是谁能在最危急的关头,最可靠地把车里的人安全地带回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