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800万辆,2025年预计将超过4000万辆。在保有量快速膨胀的背后,行业的“激进扩张”也埋下了隐患:当一家新能源车企因资金链断裂、技术瓶颈或政策调整被迫退出时,车主往往会陷入“售后真空”。维修站关停、配件缺失、保险公司拒保,甚至连最基本的远程解锁都失灵,车主只能靠社交平台自发组织互助,靠同行支援度日。
新能源车的核心“三电系统”——动力电池、电驱和电控——都是高压部件,维修难度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大多数普通汽修厂缺乏高压防护设备和专业培训,既不敢动手,也没有相应的检测仪器。更糟的是,许多品牌在技术架构上设置了“权限墙”:电池包、主控板全部加密,故障码、OTA升级和维修流程只能在品牌授权的网点上操作,第三方维修店根本读取不到数据。即便有维修意愿,也往往因为缺乏配套工具而束手无策。
配件供应链的封闭同样让车主雪上加霜。燃油车即使品牌退市,零部件渠道仍然丰富,副厂件、通用件以及拆车件都能提供后备。但新能源车的零部件多为专用型号,保有量相对较低,副厂往往不愿投入模具和生产线。车主只能靠品牌倒闭前的库存或报废车拆解来凑齐配件,而这些渠道极不稳定,往往出现“找不到合适型号”“配件已被黄牛抢空”的尴尬局面。
更让人担忧的是,新能源车的使用已经深度依赖网络和软件服务。车机系统、远程控制、语音助手、导航、车载娱乐甚至车门解锁,都需要厂商后台的持续支持。一旦企业退出,车联网服务会被迫终止,车主会收到系统停服的通知,手机钥匙失效、地图更新中断、远程诊断无法进行。即使硬件本身还能正常工作,缺少软件支撑的车辆也会在日常使用中频频卡顿,最终只能靠自行购买流量卡或第三方破解来维持基本功能。
所有这些问题的叠加,使得新能源车的“保值”风险远不止于二手车价格的快速下跌。它更像是一场潜在的“烂尾”危机:当品牌倒闭,车主不仅要面对高昂的维修费用和配件短缺,还要承受功能失效带来的使用障碍。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买车不再是单纯的“配置+价格”比拼,而是要审视背后是否有足够的售后体系、配件渠道和软件服务支撑。
因此,在挑选新能源车时,除了关注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更应把目光投向品牌的保有量、售后网络覆盖以及技术开放程度。只有当整车、配件、软件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足够稳固,才能真正避免“烂尾”带来的连锁困扰。否则,再高的配置、再低的售价,也可能在品牌倒闭的那一刻,变成一笔难以收回的沉重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