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九银十,是中国车市最热闹的档口,但今年一进九月,先来的是一盆冷水。你看八月底的时候,市场跟打了鸡血似的,个个品牌都冲业绩,仿佛不努力一下,年终奖都飞了。但热闹归热闹,这一波一过,数据就露了底,啥都藏不住。前脚还在嗨,后脚就哑火了——新能源成了集体“熄火”,连小米都惨遭腰斩。
我就琢磨,这到底是咋回事?难道一波促销下来,用户就集体买够了?还是说,市场这口锅,真没那么好分?
不妨设想:如果一个行业,刚刚经历完一场大促销,头部企业还在庆功,后面的都在喝着庆功酒看销量榜,结果下周来了个大滑坡,这到底说明啥?说明刺激有用,但弹性太差;说明消费者不是傻子,不是啥便宜都要抢一抢,而是机会对了才会下手。你再看这些品牌,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小米、问界、小鹏、零跑,哪一个不是在跟时间赛跑?但你拿销量一比,年轻的新势力们涨涨跌跌,传统主流稳中有降,合资品牌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入围看热闹都开始费劲。
再说得直白点,新能源车卖得最猛那帮人,抢的其实就是那一波冲动型消费者。“我听说哪款车降价了”、“据说某品牌补贴很给力”、“看着朋友圈都晒提车了”——于是下单,交钱,提车走人。这波快感还没过去呢,厂商那边已经开始呼啦一声下滑。你说销量冲刺这把刀割来的红利,到底能持续多久?
小米汽车,这次跌得有点猛,一下子砍掉近一半。很多人喊,这是不是小米不行了?SU7和YU7难道卖不动了?你别急。电动车行业,大家都懂,产能、交付节奏跟流水线不是一码事。你想规模铺开,首先得有货,工厂得跟上。小米这两款车之前热度高得离谱,能见度也是硬撑着来的,现在接受了现实——做产品不是翻花绳,光有流量不够,能不能给用户持续体验,得看你后端真本事。
但我倒觉得这事不至于悲观。小米这波“腰斩”,更多是阶段节奏问题。SU7/YU7的产能真要是跑起来,估计还得翻回来。小米背后是供应链和品牌支撑,董老板那一套用户思维还真不假。但毕竟汽车这行还得走点务实路子,光让用户领情不顶事,最后还得到交付和售后上下功夫。
比起小米,比亚迪虽然也掉了25%,但仍然以5.2万辆碾压其它。事实上,现在国内新能源市场早就不是“一个品牌吃天下”的年代。你们发现没有,那些主打“性价比”、“搞科技”、“秀智能化”的新品牌,都拼了老命先抓住一波“先锋粉”,然后比谁能撑得更久。
我这里冒个问:你觉得特斯拉能在中国市场逆势增长14%,靠的是啥?难道真的有“马斯克魔咒”?其实并不是。每到市场混乱、商家促销、优胜劣汰加剧时,“老大哥”往往更稳健,因为定价权握在自己手里,技术供应链有保证,哪怕外围政策再怎么风吹草动,他都能起个带头作用。再想想,国产新势力这帮人,有谁不是在模仿特斯拉的节奏?但模仿容易,自留地难守。最后PK的,还是综合能力。
说到这,大家可能心里会想:新能源真没红利了?假期、促销都来了,也卖不动,是不是降价套路玩不下去了?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赛马,既比速度还比耐力。每次销量爆发,就像加了个冲刺包,玩的人都在提前透支。接下来,谁能不断有新东西,谁能真的把产能、品质、服务整顺,就能迎来下一个小高峰。
你别以为,“金九银十”还是谁都能吃到肉。现在用户看车精,追涨杀跌那一套,对用惯互联网产品的年轻人不够用了。这届车主,越来越像“专业”的,追问配置、落地价、充电体验、后台升级。品牌不跟上,交付不及时,售后掉链子,分分钟就被市场淘汰不用商量。
咱们再来琢磨琢磨,未来这两个月,有谁能突围?能靠什么?我觉得就倚仗两招:要么产品真有差异化,要么政策补贴够狠。产品这块,新能源车现在最缺的是哪些?不是一堆花哨功能,也不是一条大屏,而是“基础好用+价格合适+品牌靠谱”。真要拼,还是得打性价比战。但你单比低价,最后变成拼谁能亏得久,除了政策护航,资本护栏,没几个能扛得住这节奏。最终还是看“卷王”谁能在用户心里站稳第一梯队。
你再看第三梯队的极狐、阿维塔、智己之流,这一捅就掉40%以上,说实话差距拉大是必然的。如果你做不到像比亚迪一样的体量,也不具备特斯拉的粉丝号召力,那就只能靠点“技术亮点”挣扎着活。可问题是,用户的选择空间变大,谁还会为一个品牌的单一技术买单?不信你去问问,把极狐和比亚迪的车放一块儿,除了口味不一样,价格压上去能卖得动吗?实在难。
写到这儿,其实道理挺朴素——市场最怕的就是扎堆“吃大锅饭”。新能源从一开始的人人抢购,到现在一夜回冷,业内所有人都在算自己的“小九九”,怎么存活下去,怎么抢“头部位置”,怎么能继续下金蛋。未来一两年,这个市场分化只会更明显。留给投机者的时间不多,真正熬到最后的,只能是有产品力的赢家和有资源的巨头。
还有人问,是不是假期节点和销量释放一起导致了短期低谷?这肯定是一方面。毕竟谁都喜欢集中消费,一口气释放完,后面剩的就少了。可这并不代表市场“凉了”,而是进入了新阶段——理性消费,精细化运营。谁能玩得细,谁能抓住客户心理,谁就能多分一杯羹。
有人爱调侃,电动车市场“一年治一次大病”——去年大家说油电同价,吵得轰轰烈烈,今年说智能座舱个个都上,结果用几天还是开车本质那一套。剩下的,只是“谁能笑到最后”。想想小米的腰斩,特斯拉的逆袭,比亚迪的稳坐头把交椅,其实道理都一个——真东西才管用,耍小聪明早晚凉。这个市场,给了每个人表现的舞台,但你要真有两把刷子,还是得靠硬实力。
最后再回到问题上头,如果你是新能源车企,现在你会怎么选?跟头部大佬拼命还是走细分市场深耕?搞促销还是做产品?说到底,每一步都得掂量掂量,毕竟2025年这两个月注定就是“大考时间”。产品、服务、政策、供应链,样样都得抓,行一条路、不留退路——这才是新能源市场给每家企业最后的机会。谁撑住了,才轮得到下个周期再说梦。
你说,新能源这顿饭,到底谁能吃到最后?答案早在每个人的下一步选择里写着呢。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