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唐大业,尽说大实话!
3月底,小米SU7一场惨痛的交通事故,雷军和小米的头顶突然变了天!
不光小米汽车的安全性遭受诸多质疑,雷军更是被流量反噬,一度陷入沉寂。
如今这场事故已过去快2个月,可笼罩在雷军和小米头顶的依然是阴霾。
谁也不曾想到,小米汽车又因限制马力和碳纤维前舱盖事件上了热搜,而且这事越闹越大。
一夜间,社交媒体上突然冒出了很多戴着口罩或是打了码的蒙面车主,他们的诉求很统一,认为小米虚假宣传,要求退车退钱。
小米汽车到底有没有虚假宣传,这件事尚无一个明确的定论。
可有一点却能肯定:雷军和小米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残酷考验,逐渐从3月事故影响中走出来的雷军,打出了一张真诚牌。
01
首次线下回应SU7事故,雷军打出真诚牌
真诚、接地气、平易近人一向是雷军成为网红企业家的杀手锏。
这一次雷军虽然没有正面回应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却用首次线下回应SU7事故的方式再一次告诉大家,小米绝不回避任何问题。
“三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了。”
5月15日,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后发表的内部演讲被曝光,这也是雷军首次在线下正面回应3月的事故。
雷军表示:“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而对于刚刚度过15周年生日的小米,当下和未来应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和责任时,雷军的话更是意味深长。
我们一直觉得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我们是一家创业的公司。但这一次的事件让我深深的理解,小米今天的规模、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是15年的小米无可回避的责任。
15岁的小米已不再是行业新人,在任何产业里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要有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在汽车安全领域,小米要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不仅要合规、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更要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做出超越行业水平的安全保障。
雷军的这段话,既是对当下危机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战略的重新定位。
3月的那场SU7事故,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质疑的导火索。
即便事故最终调查结果未出,却仍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安全局限性,也凸显了小米在技术验证和用户沟通上的不足。
雷军坦言“公众期待远超想象”,实则是承认小米在汽车安全领域的经验缺失,以及用户对头部企业的高标准要求。
而就在近期,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的问题,遭遇了数百名车主的集体维权。
被质疑虚假宣传,对于本就处在争议漩涡中心的小米可谓雪上加霜。
雷军虽然未正面回应虚假宣传的争议,但却强调小米已过新手期,不再是一家创业公司,需要承担大公司责任。
这么做意在回应外界对其营销过度、技术落地的质疑,试图通过责任承诺重塑用户信任。至少在态度上依旧保持着真诚。
从手机、智能家电到汽车,小米正在经历一场科技新人到领导者的转变。然而,其规模效应带来的却是把双刃剑。
小米生态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品控风险、供应链压力等问题迫使小米必须从求快转向求稳,以匹配大公司应有的体系化能力。
而小米要想成为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安全必然是核心竞争力重构的关键。从雷军的演讲也能看出,他心里很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
02
芯片会是小米逆转的关键吗?
就在雷军坦诚回应SU7事故的同时,他也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小米的自研芯片要来了。
而在演讲的第二天,雷军也在微博再次官宣:“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小米造芯路,始于2014年9月。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在微博配图中,雷军更是晒出了2017年小米首次芯片发布会的照片,他背后的海报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我心澎湃!”
就像雷军自己所说:“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这其实正是小米最近遭遇一系列争议的根源。
在大家眼里,小米是一家当红的科技公司,雷军更是平易近人、有求必应的网红企业家。在流量带来的势能下,小米一切的问题都会被放大,甚至成为被针对的目标。
而雷军和小米要想摆脱这种现象,必须彻底甩掉董明珠口中“代工厂”的标签,在技术上拿出点真本事,证明自己的产品可以给用户带来安全,让消费者放心。
就目前来看,芯片正是小米最大的突破口,因为技术是最好的说服力。
从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到2025年发布玄戒O1,小米的芯片之路既是技术突围的缩影,也是中国科技企业打破外部封锁的缩影。
十年饮冰!从澎湃S1对未知的探索,到玄戒O1突破枷锁的诞生,这标志着小米终于跨过“从0到1”的技术鸿沟,成为全球少数具备“芯片-终端-生态”闭环能力的企业。
这场历时十年的冒险,既是对“代工依赖症”的破局,也是小米从性价比大厂迈向技术大厂的必经之路。
虽然小米早已坐上全球手机生产商第二的交椅,可和第一名的三星比起来,手机长期依赖高通骁龙和联发科芯片,明显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
这种依赖不仅导致每部手机成本增加12%-15%,更让小米在高端市场受制于人。
而当华为因制裁退出竞争后,苹果、三星凭借自研芯片又进一步挤压小米的溢价空间。
玄戒O1的推出,使小米首次能在中端机型上实现芯片自主,预计将来每部手机的成本能降低8%-10%,利润率提升至少3-5个百分点。
而玄戒O1的UWB技术也将与小米汽车生态深度绑定,实现“人-车-家”的无缝联动的同时,将进一步提高辅助驾驶的安全性。
自研芯片的推出,将是小米撕掉“代工标签”的一个里程碑,是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分水岭。
这种软硬一体化的能力,是代工模式永远无法企及的护城河。
然而,小米这次要想实现逆转,既需要玄戒O1在性能与量产上兑现承诺,更需在汽车安全、用户沟通等战场重建信任。
这场争议之战,或将定义小米未来十年的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