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网友:它的发动机曾养活半个国产车圈

“以后修车得去汽配城找老师傅了。” 广州的汽修店老板老陈叼着烟,指了指墙角堆着的三菱发动机零件。这些曾经供不应求的“黄金心脏”,如今成了滞销货。7月22日,随着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关系,这家在华经营40余年的日系车企,彻底清空了最后的生产资产。

发动机厂的最后一夜

沈阳大东区的老工业区,锈迹斑斑的厂牌刚刚被换下。“沈阳国擎动力”的新招牌在烈日下反着冷光。门卫老李记得清楚:7月2日凌晨,三菱的LOGO被起重机吊走时,几个老工人蹲在马路牙子上抽完了整包烟。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网友:它的发动机曾养活半个国产车圈-有驾

这里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1998年,沈阳航天三菱下线第一台4G63发动机时,流水线旁挤满了来“偷师”的国产车企工程师。比亚迪的王传福曾带着团队在车间蹲守三个月,就为搞明白缸体铸造工艺;长城魏建军的第一批哈弗H5,全系贴着“三菱动力”的镀铬标。巅峰时期,每三台国产车就有一台流着三菱的“血”。

但2024年的审计报告显示,这家传奇工厂已连续亏损18个月。最惨淡时,生产线每天只开工两小时——众泰、力帆等老客户早已倒闭,剩下的订单还不够支付电费。

帕杰罗的黄金时代与刹车门阴影

北京二手车市场里,一辆2003款帕杰罗V73正在拍卖。车贩子老刘把音响开到最大,放着《古惑仔》里陈浩南飙车的片段。“这车当年比奔驰还吃香,公安局长的座驾!”他拍着引擎盖,灰尘簌簌落下。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网友:它的发动机曾养活半个国产车圈-有驾

90年代末,三菱靠帕杰罗和得利卡垄断了中国公务车市场。湖南长丰猎豹国产化的第二代帕杰罗,车尾贴着“三菱技术”就能加价5万销售。但2000年的刹车油管事件撕开了神话——因设计缺陷导致多起交通事故后,三菱被勒令召回7.2万辆车,却拖延半年才行动。云南越野爱好者李女士至今记得,4S店用铁丝临时固定油管的荒诞场景。

“那时候买三菱的人分两种:一种真懂越野,另一种纯属跟风。”资深汽车媒体人赵磊回忆,2003年某期《汽车之友》杂志,帕杰罗广告页被撕掉的现象屡见不鲜——“都是被车主拿去当购车凭证,向单位申请买同款”。

广汽三菱:从14万辆到1元卖厂

长沙经开区的广汽三菱工厂,如今挂着埃安的蓝色招牌。仓库管理员小周指着地上一道裂缝:“以前这里停满待验的欧蓝德,2018年最忙时,我们每天往全国发500台车。”

那一年,广汽三菱创下14.4万辆的销量神话。但转折来得比想象中更快:2019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斗曝光,三菱研发预算遭大幅削减。长沙工厂的工程师发现,新车型立项书上的签字栏,突然多了日产高管的名字。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网友:它的发动机曾养活半个国产车圈-有驾

到2023年停产前,广汽三菱的产能利用率只剩16%。流水线上积灰的欧蓝德底盘,还装着2014年设计的铸铁悬架——同期竞品已用上全铝材质。最后的荒诞一幕发生在2024年7月:广汽埃安用1元钱买下工厂,条件是承担42亿元债务。

技术奶妈为何反被淘汰?

知乎上有个热门讨论:“三菱发动机养活半个国产车圈,为什么自己先饿死了?”高赞回答来自某自主品牌动力总成工程师:“我们当年逆向研发4G63时,发现它热效率只有32%——现在比亚迪插混发动机是43%。三菱教会徒弟的同时,自己却停在90年代。”

数据佐证了这个观点:2022年沈阳航天三菱最先进的4K22发动机,热效率仅38%,比长城4N20落后两代。更致命的是电动化布局——当比亚迪DM-i月销破5万时,三菱的末代电动车阿图柯,实际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NEDC续航还比原型车缩水8%。

车主的集体记忆与残酷现实

抖音上#三菱退出中国#的话题里,福建车主阿杰直播拆解他的东南翼神。当MIVEC发动机露出时,弹幕瞬间刷屏:“这声音比我老婆的心跳还有劲!”“当年10万块买三菱底盘,现在10万买国产四轮独悬+激光雷达。”

但情怀抵不过现实。二手车商提供的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欧蓝德残值率仅42%,比CR-V低16个百分点。更扎心的是配件供应——北京车主王先生的2018款欧蓝德,换个保险杠要等日本发货,报价比哈弗H6贵3倍。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网友:它的发动机曾养活半个国产车圈-有驾

日系车在中国的十字路口

三菱的退场并非孤例。2024年本田中国裁员20%,日产轩逸经典款降价至9.98万求生。一位要求匿名的日企高管透露:“东京总部至今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宁愿买增程式理想,也不要续航更长的LEAF。”

这种认知错位在决策链上体现得更明显。三菱中国员工透露,2021年他们就提交过插混版欧蓝德方案,但日本技术委员会连开了三次否决会,理由是“PHEV不符合全球战略”。等2023年车型终于上市时,理想L7已月销过万。

写在最后

沈阳航天三菱的老车间里,墙上的生产标语还没撕干净:“品质是尊严”。如今,这条生产线正被改造为比亚迪的电池pack车间。隔着玻璃窗,能看到宁德时代的工程师在测量立柱间距——他们计划在这里部署最新的4680电池产线。

或许这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残酷与魅力:旧时代的“老师傅”鞠躬离场时,新一代的破局者早已踩着他的肩膀,摸到了更高的天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