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起华为和比亚迪,脑子里想的肯定是两码事。
一个是搞通讯、卖手机的科技巨头,另一个是造汽车、卖电池的新能源车霸主。
一个主要玩软件和芯片这些“软”的,一个主要造车壳子、底盘这些“硬”的。
这两家公司,一个在深圳坂田,一个在深圳坪山,虽然离得不远,但业务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交集。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不久,它们俩像商量好了一样,在同一天公布了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如果你只是扫一眼新闻标题,可能觉得没什么,就是两家大公司公布业绩嘛。
但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仔细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门道,你就会发现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这两家看似完全不同的企业,在骨子里的想法和做事的方法上,简直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首先,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它们对待“挣钱”这件事的态度。
两家公司都赚了不少钱,但从账面上看,它们又都好像在刻意让自己显得“没那么能赚”。
这种感觉有点矛盾,但背后都是深思熟虑的安排。
我们先来看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多,看着挺好。
但考虑到比亚迪汽车卖得那么火爆,这个利润增长似乎有点“客气”了。
那么,钱都去哪儿了呢?
比亚迪用了一个财务上的小技巧,叫做“加速折旧”。
这个词听起来专业,其实道理很简单。
打个比方,你开了一家工厂,花100万买了一台新机器,你觉得这台机器能用10年,那么在你的账本上,每年这台机器就会产生10万元的成本,这就是折旧。
但比亚迪不这么干,它会说,现在技术更新太快了,这台机器我得按3年就算它报废。
这么一来,每年分摊到账本上的成本就变成了33万多。
你看,你口袋里的钱一分没少,但账本上的成本大大增加了,利润自然就显得少了很多。
比亚迪就是这么做的,它把自己价值上千亿的厂房和设备,折旧年限拼命往下压,比如设备的平均折旧期只有不到3年,这比行业里普遍的5年要短得多。
这么一操作,上半年就凭空多出来大约70亿元的成本,这70亿本来可以是亮闪闪的利润,现在却被“藏”了起来。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少交一些税,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当整个市场都在盯着你的时候,表现得太有钱,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不如低调一些,把利润转化成更实在的固定资产,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华为,它就更直接了。
上半年净利润371亿元,居然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成。
外人一看,可能会觉得华为是不是遇到困难了?
但你再看看它的钱花在哪了,就会恍然大悟。
仅仅是研发投入,华为上半年就砸进去了970亿元,这笔钱占了它总收入的差不多四分之一,更是它净利润的2.44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一个人今年挣了10万块钱,但他却花了24万去学习深造、投资未来。
正常情况下早就入不敷出了,但华为不仅没事,账上还躺着1810亿元的现金,现金流也非常健康。
这说明,华为根本不在乎账面上短期的利润好不好看。
它把赚来的钱,几乎都毫不犹豫地投向了技术的研发。
据说华为研发费用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给工程师发工资,用远高于行业的薪酬,吸引和留住了最顶尖的人才。
当很多企业还在为如何降低成本、削减开支而发愁时,华为却在反其道而行之,用真金白银不断加高自己的技术壁垒。
所以你看,一个是通过会计方法“隐藏”利润,一个是通过巨额研发“花掉”利润,虽然手法不同,但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不看重眼前的纸面财富,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变成未来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这就引出了它们的第二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技术的痴迷和执着。
两家公司都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控”。
华为自然不用多说,它的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技术。
从5G基站到麒麟芯片,再到现在的鸿蒙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方案,哪一项不是靠着天文数字般的投入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换来的?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总说,20万以下的车用华为的方案是亏本的。
这话听起来有点傲气,但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的技术就是这么值钱,我们投入了这么多,就应该有相应的回报。
这种底气,正是来源于那近千亿的研发投入。
而比亚迪,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还是靠着价格优势和规模效应打市场的。
但财报揭示了它的另一面。
上半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也达到了惊人的309亿元,正好是它净利润的2倍。
这个投入强度,和华为几乎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说明,当大家以为比亚迪还在打“价格战”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了“技术战”。
当市场上的价格战因为监管原因暂时停火,对手们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比亚迪却把原本用来降价的钱,全部投入到了研发新技术的过程中。
从刀片电池,到DM-i混动,再到“易四方”和“云辇”这些黑科技,比亚迪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别人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它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用低价让对手难受,而是要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让对手彻底跟不上。
有了强大的技术作为基础,这两家公司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第三个共同的战略方向:向高端市场进军,向全球市场扩张。
在高端化方面,华为的问界、智界等合作品牌,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高端市场,价格不菲但销量火爆。
而比亚迪也推出了腾势、仰望、方程豹这些独立的高端品牌,试图与主品牌形成区隔,提升整体品牌形象。
这些高端车型目前销量占比还不算高,但它们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眼前的利润,主要是为了展示技术实力,树立一个高端、创新的品牌形象。
而在国际化这条路上,两者的经历和选择就更有意思了。
华为的全球化,可以说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全能选手。
它本来是一家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公司,但美国的制裁像一把大锁,锁住了它的供应链。
为了活下去,华为不得不从芯片设计到操作系统,什么都得自己干。
这个痛苦的过程,反而把它锻炼成了一个几乎没有短板的“全能战士”。
而比亚迪,则像是看完了华为的经历,主动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从一开始就追求对全产业链的掌控,除了轮胎和玻璃,一辆车上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它几乎都能自己生产。
甚至为了保证供应链的安全和效率,它去上游买矿山,在下游组建自己的运输船队。
这种对供应链的极致控制,让它在成本和效率上拥有了巨大的优势。
当它们走向海外时,这种基因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模式。
比亚迪出海,是把整个生产线都搬过去,在泰国、巴西、匈牙利建厂,是一种很“重”的模式,但回报也高。
在国内卖一辆车,比亚迪的净利润可能不到五千块钱,但在海外,一辆车的净利润能达到两万七千元。
而华为出海,更多的是输出它的技术和标准,把它的智能系统卖给全球的车企。
一个输出“身体”,一个输出“大脑”,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要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全球体系,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