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朋友在上网的时候,都可能刷到过这样一条让人心头一震的“日产放大招!3.5万轩逸油耗2.6L 网友直呼:摩托车不香了”。
看到这样的标题,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敢相信,紧接着就是抑制不住的好奇。
毕竟,轩逸这款车在国内的知名度实在是太高了,常年霸占着轿车销量榜的头把交椅,是无数家庭的“国民家轿”。
现在突然说,这台大家熟悉的车,价格只要三万五,油耗低到堪比摩托车,这简直就像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种好事真的会发生吗?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地理一理,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首先,点开这篇文章之后,细心的朋友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文章的标题写的是“轩逸”,可里面的内容,从头到尾都在介绍另一款车——日产March,也就是我们国内车迷曾经知道的“玛驰”。
这就好比你进了一家挂着“北京烤鸭”招牌的店,坐下来之后,服务员给你端上来的却是一盘“德州扒鸡”,还告诉你这鸡的做法借鉴了烤鸭的精髓。
这种文不对题的做法,在现在的网络文章里其实并不少见,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点击量。
他们知道,“轩逸”这个名字自带流量,而“玛驰”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国内消费者来说,已经相当陌生了。
因为日产玛驰这款小型车,由于销量等各方面原因,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市场停止销售了。
所以,文章里所说的什么“全新外观”、“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完全是无稽之谈,对着一款已经退市的车型进行“云评测”,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我们再退一步,就算文章内容是假的,标题里的信息会不会有哪怕一点点真实性呢?
我们来逐一分析。
先看价格,“3.5万的轩逸”。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去正规的汽车销售网站或者实体店里查一下就能知道,目前在售的最新款日产轩逸,即便是优惠力度最大的时候,最基础的入门版车型落地价也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普遍要在八九万元甚至更高。
三万五千块钱,或许能在二手车市场里找到一台车龄超过十年、行驶里程十几二十万公里的老款轩逸,但要说买一台新车,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个价格完全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凭空捏造出来的,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接下来看油耗,“2.6L/100km”。
这个数字看起来就更专业,也更具迷惑性。
确实,现在的日产轩逸为了提升燃油经济性,推出了搭载e-POWER混动技术的版本,这个版本的确非常省油。
它的工作原理比较特殊,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发电机一样,只负责发电,然后由电机来驱动车辆行驶,从而能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
但是,根据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更接近我们日常驾驶习惯的WLTC综合工况测试标准,轩逸e-POWER车型的百公里综合油耗是3.96升。
那2.6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这很有可能是在特定的、极度理想化的测试环境下,比如在封闭场地内以绝对匀速行驶、没有红绿灯、没有上下坡、没有开空调的情况下跑出来的极限数据,或者是在某些节油比赛中创造的瞬时油耗记录。
这种数据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在城市里开车上下班、接送孩子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
这就好比方便面包装袋上画着大块的牛肉,但你实际泡出来的样子大家都懂。
用这种极限条件下的数据来作为宣传点,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聊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了,这篇所谓的“日产放大招”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是彻头彻尾的虚假信息,是一篇典型的、为了流量而炮制出来的“网络谣言”。
但是,我们不能只把它当成一个笑话看完就忘了。
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恰恰反映了当下汽车市场的一个深刻变化,以及广大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的核心诉求——大家都希望能买到一台价格实惠、品质可靠、用车成本又低的好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为代表的日系车,就是凭借着“省油、耐用、毛病少”这几张王牌,在中国市场上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和巨大的销量。
在那个油价不断上涨、大家对汽车技术还不是特别了解的年代,日系车无疑是普通家庭最稳妥、最经济的选择。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的汽车工业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技术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当那篇假新闻还在用“2.6L油耗”来作为噱头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已经用实实在在的产品,给出了更优的答案。
就拿和轩逸处于同一竞争级别的比亚迪秦PLUS DM-i来说,它搭载的超级混动技术,在即便不充电、完全当油车开的“亏电”状态下,官方公布的百公里油耗也仅为3.8升,无数车主在实际使用中都能轻松达到甚至超过这个水平。
更关键的是,它作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可以上绿牌,享受免购置税的政策,并且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力。
这意味着,如果你的日常通勤距离不长,家里又方便充电,那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台纯电车来用,每公里的花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摩托车不香了”。
在价格方面,我们自主品牌的“大招”更是让合资品牌难以招架。
就在今年,当轩逸等合资家轿还在为如何守住十万元价格线而努力时,比亚迪直接打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将秦PLUS DM-i的起售价格拉到了7.98万元。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彻底打破了“混动车比燃油车贵”的传统观念。
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技术更先进、配置更丰富、用车成本更低的车型,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从市场的反应我们也能看出消费者的选择,根据近期的汽车销量排行榜,比亚迪秦PLUS家族的月销量已经数次超过了日产轩逸,稳稳地坐上了家轿市场的头把交椅。
这背后,不仅仅是两款车型的竞争,更是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向上、技术实力全面超越的体现。
所以,回过头来看,那篇“3.5万轩逸”的假新闻虽然不值一驳,但它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汽车市场的今非昔比。
它所描绘的那个“合资品牌放出巨大优惠”的幻想,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反而是我们的中国品牌,用技术创新和实实在在的诚意,把曾经遥不可及的低油耗、高性价比变成了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现实。
我们不再需要去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网络传言,因为更好的选择,早已摆在了我们面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