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

一、销量四连崩:从 每车净赚 2 万欧到全球裁员 3900

2025 年上半年,保时捷中国交付量定格在 2.1 万辆,同比 28% 的跌幅让这场下滑彻底失控 —— 回溯四年轨迹,2022 2.5% 的微跌尚算可控,2023 15% 的下滑已显危机,2024 年直接腰斩至 5.69 万辆,如今更是连破底线。伴随销量崩塌的是利润缩水:曾靠 每辆车净赚 2 万欧元稳居豪车盈利榜首的品牌,利润率从 18% 跌至 14.1%,净利润降幅超三成。

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有驾
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有驾

连锁反应已穿透产业链:2024 年多地经销商因压库严重集体维权,要求品牌方补偿库存资金成本;2025 年初更传出全球裁员 3900 人的消息,中国经销商网络将从 150 家精简至 100 家,部分二线城市门店已启动闭店清库存。

二、国产围猎:50 万级电车截胡百万保时捷用户

2022 年国产高端电车的集体爆发,恰好击中保时捷的软肋。小米 SU7 Ultra 的打法极具代表性:52.99 万元的售价,却搭载 1548 马力动力系统、1.98 秒破百性能,直接对标百万级 Taycan Turbo,上市首小时订单突破 6900 份,其中超三成用户曾将 Taycan 列入备选清单。

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有驾

问界 M9 则用 配置碾压撕开缺口:70 万级车型标配激光雷达与城市 NOA,而保时捷 Taycan 想装 HUD 抬头显示需额外支付 12.6 万元,入门版 Macan 的基础驾驶辅助系统选装费近 2 万。更直观的对比是销量:2024 年问界 M9 单款车型交付 7.5 万辆,比保时捷全系全年 5.69 万辆的成绩还多出近 2 万辆。

三、自我困局:4.2 库存压顶,还在死扛 欧洲傲慢

保时捷的战略失误,比外部竞争更致命。纯电 Macan 72.8 万元的起售价,比同级别国产电动 SUV 贵出一倍,即便终端降价 10 万,消费者仍不买账;4.2 的库存系数远超 1.5 的行业安全线,意味着经销商手里积压的车辆,需要近半年才能卖完,不少门店已出现资金链紧张。

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有驾

更让中国用户不满的是 本土化缺失:车机系统沿用欧洲原生版本,不仅未适配高德地图、微信等本土高频应用,连语音交互仅支持英文与普通话基础指令,方言识别功能完全缺失。当被问及为何不优化时,品牌方曾回应 欧洲用户不需要这些功能,这番表态彻底激化了用户不满。此外,Taycan 上市五年未进行大换代,车机芯片仍是老旧的英特尔 A3960,而国产同价位车型早已普及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流畅度差距明显。

四、豪华重构:车标溢价失效,体验为王时代来临

保时捷的溃败,本质是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逻辑变了。过去,车标代表的身份象征能让消费者接受 中国售价比美国高 30%”,如今,体验优先取代了 符号消费:蔚来靠换电服务与用户社群留住车主,理想用 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匹配家庭需求,华为则通过鸿蒙生态实现车机与手机的无缝联动。

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有驾

2025 年一季度的用户调研更能说明问题:30 万以上豪华电动车市场中,保时捷的份额从 18% 跌至 11%,而选择国产车型的消费者里,51.9% 是苹果用户 —— 这群曾偏爱进口品牌的新中产,如今更看重 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全的体验

结语:迟到的转型,能挽回保时捷吗?

面对危机,保时捷终于启动调整:在上海成立智能驾驶研发中心,计划年内适配高德地图与微信车载版,甚至要加入方言识别功能。但这场转型来得太晚 —— 硬件上的代差难以快速弥补,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也已受损,更何况品牌仍在推出高价限量版车型,似乎未完全放下 贵族身段

暴跌28%!连续4年崩盘,保时捷在中国到底输在哪?-有驾

对所有传统豪车品牌而言,保时捷的困境都是一次警示:在智能电动化转型浪潮中,没有永远的 豪华特权。当中国车企能造出 体验更优、价格更实的产品时,再响亮的车标,也挡不住市场的真实投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