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10个冷门用法,老司机才懂的细节操作
车里那点事儿,有时候还真得靠自己琢磨。就说这空调吧,谁没遇到过夏天一开就是闷着头吹,结果风大声也大,坐副驾的媳妇还嫌吵。前阵子我在小区楼下碰见老赵,他那辆十几年的老轿车,说起来还是“铁皮厚、毛病多”的典型代表。他指着仪表台下面一个不起眼的小窗口让我看,说这是查制冷剂的口子。我凑过去瞅了半天,也就看到里面有点液体流动。老赵嘿嘿一乐:“你要是发现气泡特别多,那八成缺制冷剂了。”原来这玩意还能这么用。
再说自动空调那个AUTO键,我以前图省事,一上车直接按到底。有次带孩子出去玩,小家伙被突如其来的强风给吓哭了——后来才知道,其实只要记住上次压缩机是开的,下回进车先把风量手动调合适,再开鼓风机,不用每次都让系统自己疯转。这种小窍门,是不是得听修理厂师傅唠叨两句才能明白?
还有个误区挺多人踩坑:以为温度旋钮控制的是整个车厢温度,其实它只是管出风口那一点儿。有回群里有人问,“夏天不想太凉,把温度往高拧点行不?”师傅立马纠正:这样其实等于让部分冷气又去加热水箱兜一圈,还不如直接最低挡,全力输出才痛快。
手动空调也别觉得全靠人力操作——实际上你按AC的时候,是给电脑发信号,让它判断能不能启动压缩机。像我有一次熄火忘关AC,再打火时怎么都没反应,还以为坏了呢,其实电脑怕伤发动机,不让压缩机乱起步罢了。有朋友跑山路猛踩油门,也会发现突然没冷气,就是系统自动断开的锅。
异味问题也是常年困扰。不少人临近目的地前几分钟提前关掉AC,以为能减少怪味,可事实证明,这招根本没啥卵用。我邻居张姐去年换了一套品牌滤芯,用下来效果杠杠的——关键还是勤换滤芯和选靠谱货色,否则蒸发箱脏东西越积越多,那股霉味谁受得住?
关于省油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秘籍”。有位东北群友特爱把风量拧到最小,他坚称这样更省油。但维修站刘师傅告诉我,如果长时间低档位送风,蒸发器容易结霜,到头来反而影响出风效率。不过理论上讲,当蒸发器快结霜时压缩机会停工,这段时间确实比一直高负荷工作要省那么一点汽油,但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
变排量压缩机这茬,我之前是真不了解。一开始还纳闷,为啥新款同级车型动力损耗感觉轻巧不少?销售顺嘴提过一句,人家新技术就是为了平衡发动机负担,高速稳、低速劲,而且不会出现顿挫感,比传统定排量舒服不少。但真要说节约多少燃油,大多数老司机直言:主要还是提升体验感。
润滑这一块容易被忽略。记得去年夏天刚补完制冷剂不到仨月,又开始吹热乎气。一查管路接头附近全是黏糊糊的一层油渍——原来润滑油跟着制冷剂一起漏出来啦!补充的时候千万别只顾加雪种(我们这里叫雪种),润滑也必须跟上,否则早晚烧轴承翻倍花钱修理。这些都是亲身经历啊……
再聊聊AUTO灯,有些朋友疑神疑鬼,说咋回事儿明明在吹空调AUTO灯却灭了?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手动调整过哪怕一下下,比如改个档位或者改个出风方向,那指示灯肯定灭掉,因为已经不是纯自动模式咯。这算不上什么故障,就当作正常逻辑理解吧。
春季杨柳絮飞舞最烦人,一层灰扑在前脸散热片上,你看似无碍,其实严重影响散热效率。我哥们前年因为这个原因总觉得自家SUV凉的不够快,上洗车店掀开发现整块凝器堵死……清理干净后立马恢复生龙活虎状态。所以每年四五月份一定别偷懒,该冲洗冲洗,不然花冤枉钱可没人心疼你钱包!
插播一个旧闻,新疆那边冬天气候干燥,有些出租司机喜欢往脚垫底塞包湿毛巾,说能缓解静电和暖空气带来的鼻腔难受,但对防止异味基本无效,这算地方特色土办法吧;还有广东沿海地区梅雨季节潮湿厉害,据说某品牌豪华MPV自带空气净化模块,对过滤柳絮和粉尘特别灵光,不过后期滤芯价格贵得离谱,让很多司机吐槽买起养不起……
写到最后想起小时候坐父亲单位的大面包,中控台连根绳子拉出来挂晾衣服,现在这些复杂功能堆满仪表盘,可惜真正懂怎么折腾的人越来越少喽。如果哪一天又遇见维修厂李工碎碎念:“年轻人啊,多看看说明书!”可别笑他啰嗦,人家的经验可是拿汗水换来的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