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

90后和年龄更大一些的人一定会记得“摩的”这个名词。

“的士”是英文taxi的音译,“摩的”指的是摩托出租车。

在汽车保有量还很小的八九十年代里,出租车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种较为奢侈的公共出行工具;可是公交车的保有量也是比较小的,许多县城和乡镇里根本没有公交车。于是就出现了在公交车终点站的“摩的。”

这些摩托出租车连接着乡镇和城市,承载着接驳的重要任务。

但是“摩的”在近一二十年里逐渐消失,因为公交线路越发完善;同时汽车产业的完善加速汽车价格的下探,许多农村家庭也购买了汽车,所以“摩的”的市场在不断被挤压。然而近日线上出现了两个“摩的”平台,分别是“摩的一下”和“搭摩行。”通过小程序即可找到。“摩的”似乎要卷土重来了。

“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有驾

观点1·存在的价值

“摩的”实际一直都有市场需求,正确理解和引导摩托网约车是有意义的。

只要提到摩托车就会有一些网友联想到那些大排量、高性能的重机车,能联想到的摩托车司机也是以穿着前卫的年轻人为主的人群画像;实际上这些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仅仅为10%左右,九成的摩托车是排量很小的跨骑车、踏板车和弯梁车,发动机排量一般为150cc(ml/毫升)上下,车辆的设计感中规中矩,司机也是以低收入人群为主。

而2024年的摩托车销量高达1645.62万辆,由此可见依然有许多人依靠这种价格低廉的交通工具出行。

“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有驾

通过这一数据能了解到的是有多少人拥有摩托车或真实的、主流的摩托车司机的样子,实际上再深度思考则会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只要综合DPI数据即可分析出还有许多人需要搭摩托车——以2024年DPI数据为参考,虽然平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但是具体到农村居民的数据只是23119元,平均到每一个月仅为1923.58元。

不到两千元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承担衣食住行,具体到每一项显然都是要精打细算的。

所以公共出行的成本依然要考虑,在不具备购置汽车甚至摩托车的前提下,汽车的网约车使用成本于其而言显然也是偏高的;那么“摩的”就依然且一直有其存在的价值,现在的网约摩托车起步价是五到六元,在竞争不够激烈的阶段里还是偏高。但只要蔚然成风,预计后期的摩托网约车起步价有望低至3元左右,对于摩托车而言也是一个合理的标准。

“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有驾

观点2·安全的顾虑

“肉包铁”是许多人对于摩托车的直观印象。

相较于有金属外壳包裹着的汽车,摩托车确实是“肉包铁。”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在驾驶或乘坐摩托车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好在相关摩托车网约车平台对于司机有安全培训,并且一定会要求佩戴头盔。

同时也给营运摩托车提供了乘客意外险的保障,标准如下。

“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有驾

笔者认为相关险企应当进一步完善摩托车保险,并且对于营运车辆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当然费用也是应当相应高一些的。正因为摩托车是“肉包铁,”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后果往往比较严重,轻则出现擦伤、挫伤或烫伤,重则骨断筋折或致人死亡。驾乘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致残率是偏高的,其相应的后果所要承担的经济代价显然也会很高;现在的交强险加上上述类似意外险的保障力度不见得足够,险企应当对应提供第三方责任险,并且不应该再给摩托车上险甚至障碍。

保险虽然属于金融业,但也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有驾

建议:

边三轮、正三轮、倒三轮摩托车可用于营运。

三轮摩托车的操控难度虽然比两轮摩托车大,但只要车速合理且驾驶过程不分心,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会更高;或者说摔车的概率会很低。所以三轮摩托车更适合营运,早些年的“三蹦子”或者相声段子里的“狗骑兔子”指的就是三轮摩托车,乘坐起来也会更令人放心。

这对于摩托车生产企业而言会是一个机遇,打造一些排量小、尺寸大、油耗低且价格低廉的三轮摩托车是有必要的。

拭目以待,看一看哪家车企能够率先抓住机会吧。

“摩的”搭上互联网开启新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在全国多县城上线-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