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路灯下的停车场。我站在一辆问界M9旁,看着车主在车内调出语音助手,让咖啡机自动加热,又顺手查了下办公室未读邮件。他似乎更关心中控屏有无新升级,而对车子搭载的电池品牌甚至不屑一顾。氛围有点诡异——以往人们买车追问发动机排量和变速箱,现在却关心生态互联和加不加自适应大模型。智能化这把火,已把传统汽车行业的那套底层“心脏崇拜”烧了个七零八落。
所以,鸿蒙智行为什么不紧抱华为自家的三电系统不放?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比你深夜想明天早八还难。
简单交待下“作案过程”——华为不是造整车,为了防止行业同仁喊“你进场把门挑了算怎么回事?”,它玩了一出智选车模式:不碰三电、不碰底盘,专注智驾、座舱和互联生态。赛力斯、奇瑞们则负责油门刹车那一套“老技艺”,华为则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众硬核算法、鸿蒙OS、ADS 3.0高阶智驾堆进去了。问界M9热销、智界爆款、用户直呼“科幻电影成真”,这些似乎都佐证了这种“术业有专攻”的组合拳。
你要问我怎么看?冷静回顾,我会说:这并非单纯的技术路线之争,而是一场关乎生态主导权的进化博弈。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当然重要,但在智能时代,它已不再是汽车差异化的核心砝码。决胜未来出行体验的,不是你加速能秒天秒地,而是“谁的数据、谁的操作系统、谁能定义你的生活节奏”。换句话说,去三电依赖,是华为在智能汽车产业链里主动减少结构摩擦,拿软件与生态做最大杠杆。和车厂们“不谋而合”,迅速铺开盘子,各自挣钱和分蛋糕,比抱着一门硬本事单打独斗来得实在。
再聊聊细节。传统认知里,三电系统是汽车电动化的灵魂,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对于华为这类“数字玩家”来说,赛道的胜负手不在此处。如果必须亲自下场造三电,第一风险巨高、周期长、烧钱多,第二直接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大佬,第三还可能让潜在合作方们赶紧收拾包袱跑路。与其剖开车子搞自研三电,不如直接和现有主机厂合作,灵活赋能,把蛋糕做大,大家按比例分甜头。
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魔咒:越是“全都要”,越容易“两头不到岸”。智能化是软件与算法的战场,更像攀岩比赛,只要能先搭上顶层平台,占据用户操作系统,就足以决定谁能面对未来的天花板。对中国车企而言,有能力做三电系统的玩家不少,但能搞定顶级自动驾驶、真正生态化软硬件联动的却鲜有几个。鸿蒙智行选择三电开放,既找到了与车企们合作的平衡点,又避免了大面积的人才、产能和投资陷阱。
你以为这只是协同?其实有点像"婚后AA制"——各自管钱袋子,感情才得以长久。业内朋友私下调侃:“华为这思路绝了,不抢锅碗瓢盆,只盯着厨房里的菜单和调料。等菜熟了,大家都能尝一口。”听着略带黑色幽默,但背后的无奈也不容忽略。这个行业里,谁都知道技术边界和合作红线的重要性。太贪心只会引来资源消耗,最后两败俱伤;适时收敛,反而能联手实现跨越。
再说回用户。一位买车的朋友曾吐槽:现在买新能源汽车,每家都给我讲刀片电池、热效率、快充倍率。可我最在意的是,开进小区能不能刷脸放行、车机能不能自动帮我报早会、座舱里AI能不能掩盖我语文不及格的事实。老实说,这并不是技术神话的胜利,而是用户场景定义的胜利。消费者不关心是谁让电池快充能顶半小时,而是想知道你车机卡不卡、语音助手蠢不蠢。三电成了“隐身功臣”,反倒是“体验为王”的软件、OS和服务体系成了出头鸟。
行业发展下去,或许会出现另一种幽默。等到车厂们加班卷出三电性能拉满,没人再问转速和扭矩,反而一群人跑去刷鸿蒙App积分、攀比座舱里的主题皮肤。到那一天,三电就像PC的CPU型号,没人再热衷于背规格,反倒盯紧了操作界面是否丝滑、插件包有无彩蛋。只不过这对传统工程师来说,多少有些杀功成名就于沙场,不再被喝彩的怅然。
我并不判死三电的未来价值,也不吹捧软件为万能钥匙。与其争论A重要还是B关键,不如问一句:“你更愿意一早被自动调好的座舱叫醒,还是亲手优化那0.1秒的加速成绩?”在这个处处都讲生态绑定、数据闭环的产业里,开放成了最高级别的护城河。鸿蒙智行不死抱自家三电,是识时务,还是另有谋算?我想,只有市场和用户能做最终判决。
也许下次你开新车进地库时,再没人在意你是搭载华为还是宁德的那组电池,而你却用着华为鸿蒙唤醒了家里的扫地机器人——那些老派的技术信仰,会不会也悄然“变成了系统后台”,谁都不去点开,谁又都舍不得卸载?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