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走在街上或者开车在路上,总能看到一辆本田思域,它可能被改得非常低趴,配着一个尺寸不小的尾翼,排气管还时不时发出一两声闷响,从你身边一晃而过。
开车的往往是个年轻人,脸上带着一种不言而喻的自信。
这时候,你心里可能会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是觉得“嘿,这车真帅,真有样儿”,另一种可能就是“瞎折腾什么,吵死人了,不就是个十几万的家用车吗?”。
这两种声音,恰好就代表了今天社会对本田思域这款车的两极化看法。
它就像一个话题明星,喜欢它的人把它捧上了天,觉得它是年轻人的梦想座驾;不喜欢它的人则嗤之以鼻,认为它华而不实。
那么,这辆普普通通的本田车,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一代中国年轻人如此着迷,甚至为它创造出“秒天秒地秒空气”的网络神话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选车时复杂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变化。
咱们先把时间往回倒几年,大概在第十代思域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印象里的A级家用轿车是什么样子的?
大多是中规中矩,设计上追求的是让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平淡无奇,就像一杯白开水。
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代步、买菜、接送孩子,强调的是实用和稳重。
可就在这个当口,本田思通域出现了。
它那副极具攻击性的前脸,像一只准备捕食的猛兽;车身侧面那道犀利流畅的线条,从头灯一直延伸到那个极具辨识度的“C字形”尾灯,再加上一个在当时同级别里非常罕见的溜背造型,整个车看起来就充满了动感和力量。
这种设计在当时的市场里,简直就像往平静的湖面里扔下了一块巨石,瞬间就抓住了所有年轻人的眼球。
对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达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父辈那种“车只是个工具”的观念。
他们希望自己的座驾能像自己的衣服、发型一样,成为个人标签的一部分。
思域的出现,恰好就给了他们一个完美的表达出口。
开着这样一辆车出门,无需多言,就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与众不同。”
当然,这种极度张扬的设计风格也必然会引起争议。
在很多追求沉稳、内敛审美的人看来,思域的设计就显得有些过于“浮夸”了。
他们觉得一辆家用车就应该有家用车的样子,这种过于战斗化的外观显得不够稳重,甚至有点“汽配城”的感觉,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想在马路上飙车一样。
尤其是后来,很多车主进行的各种改装,比如换上颜色鲜艳的轮毂、贴上花里胡哨的拉花、装上尺寸夸张的尾翼,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所以,思域的外观就像一道菜,口味非常重,喜欢的人觉得够味、过瘾,吃得不亦乐乎;不喜欢的人则觉得油腻、刺激,难以下咽。
这本质上是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阅历的人之间审美观念的碰撞。
如果说吸引人的外观是思域成功的第一步,那它那台被车迷们津津乐道的1.5T“地球梦”发动机,就是让这份痴迷得以延续的核心。
在那个年代,十几万的家用车,动力表现普遍比较温和,百公里加速能跑进10秒就算不错了。
而思域的这台发动机,虽然排量只有1.5升,却能爆发出将近180匹的马力,官方公布的零百加速时间在8秒多,而很多车主和媒体的实际测试成绩甚至能更快。
这个数据在当时是什么水平?
意味着在等红绿灯时,只要你舍得踩油门,它能轻松甩开路上大部分的同级别家用车,甚至能和一些价格贵得多的B级车较量一番。
这种强劲的动力带来的推背感,对那些渴望速度与激情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动力表现,才催生了网络上“思域不改,不如推下海”以及各种“挑战”豪车的段子,让思域这款车充满了话题性。
然而,激情总是有代价的。
本田为了追求极致的动力性能和成本控制,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做了妥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车辆的隔音降噪和乘坐舒适性。
开过思域的人大多有体会,一旦车速提起来,特别是上了高速,从底盘传来的胎噪声、从车窗灌进来的风噪声,以及发动机在高转速下的嘶吼声,会一股脑地涌进车厢里,让人感觉整个车厢闹哄哄的,说话基本得靠喊。
同时,为了营造所谓的“运动感”,思域的底盘悬挂调校得非常硬朗。
这样做的好处是,过弯的时候车身支撑很到位,开起来感觉很紧致,人车沟通感很强,很有驾驶乐趣。
但坏处也同样明显,那就是经过一些颠簸路面或者减速带时,车里的乘客会感觉非常颠,路面上一点细微的起伏都能清晰地传递到屁股上。
所以,思域的驾驶感受是分裂的:对于驾驶者来说,它可能充满了乐趣和激情;但对于乘客,尤其是在长途乘坐时,它可能就是一种折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思域在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离不开它背后庞大而活跃的改装文化和车友社群。
一辆车如果仅仅是外观好看、开着快,还不足以形成如此强大的凝聚力。
思域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动手、可以社交的平台。
由于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保有量,市面上针对它的改装配件非常丰富,从外观套件、轮毂轮胎,到避震、排气、刹车,再到动力系统的升级,几乎你能想到的地方都有成熟的改装方案,而且价格范围很广,从几百块的小装饰到几万块的性能升级,丰俭由人。
这极大地降低了玩车的门槛,让很多普通工薪阶层的年轻人也能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想法和动手能力,去打造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个过程带来的成就感,是直接买一辆豪车所无法比拟的。
而围绕着改装,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车友会。
在这些社群里,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分享改装经验,交流用车心得,周末一起组织跑山、聚会、参加赛道日活动。
汽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成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纽带。
很多年轻人通过玩思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找到了归属感。
当然,这种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比如一些非法的“炸街”行为严重扰民,给思域车主群体带来了不好的名声;圈子里也难免会出现攀比之风,让原本纯粹的爱好变了味。
总的来说,年轻人痴迷本田思域,是一个综合性的现象。
它在特定的时间点,用极具个性的外观、超越同级的动力以及潜力巨大的改装文化,精准地满足了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渴望自我表达、追求驾驶乐趣和寻求社群认同的多重需求。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市场上早已不是思域一家独大的局面。
像领克03、广汽影豹等一大批优秀的国产运动型轿车正在崛起,它们在设计、性能、智能化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也开始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粉丝文化,为今天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元、也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品牌正在变得越来越懂中国的年轻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