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广汽联合推出启境汽车,新品牌发布,合作细节公布

夜色其实并不浓,会议厅的灯光却故意打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效果。

9月19日,启境品牌的发布会现场,空气里漂浮着新车油漆与摄影灯的混合气味。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并肩走上舞台的时候,台下的镁光灯扑簌一阵——有人专心有人走神,有人捧着咖啡假装镇定。

如果我是现场的保安,会不会觉得这群穿西装的人其实比试驾员还紧张?

华为广汽联合推出启境汽车,新品牌发布,合作细节公布-有驾

“启境”,年轻得像刚办身份证的少年,却背后拖着两位产业界“老炮”。

这场名为“启航”的仪式,既是高调声明,也是一次无声较量。

你能看见华为与广汽的高管们衣冠楚楚,谈笑风生,心里却可能在盘算“对方到底想借我几成力气”。

如果会场有谍战剧的弹幕,怕不是满屏都是“谁才是主角?”“谁划水了?”

冷静些,理性些,把现场的戏剧性收拾一下,回到事件的本质。

华为和广汽联合推出“启境”,自信地喊出“体系级融合”。

这不是简单的“你出技术,我出生产线”,而是把华为的IPMS、IPD管理体系嵌进广汽的肌肉里,从产品定义到营销、从开发到生态服务,号称“全流程协同”。

我脑补了一下流程图,应该能绕总部两圈半。

CEO们亲自上阵夏测,9月26日吐鲁番烈日下,刘嘉铭与华为乾崑CEO并肩对着车辆参数“抠细节”。

这种画面,多少有点“警匪片双雄查案”的既视感。

高层亲力亲为,与其说是重视,不如说谁都不相信流程能自己搞定一切。

今年6月,广汽董事长冯兴亚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合影刷屏。

那张图片的意义,大概相当于董事会集体在财报上签字——你可以怀疑销售话术,但不好怀疑“这是头等大事”。

短短数月后,“启境”已扬帆出海,高调展示华为的“全栈智能”加广汽的“制造灯塔”。

场面够大,台词也够满。

华为广汽联合推出启境汽车,新品牌发布,合作细节公布-有驾

作为一个吃瓜群众兼职业“案情复盘员”,我向来不迷信大公司的自信和台上的热情。

事件的底色,是中国汽车工业和科技巨头的“协同实验”——把传统制造和科技创新搅在一锅,看看能熬出什么新味道。

表面上,一切都很“体系”,流程、标准,甚至连高管的西服都是同一色号。

但多年的行业经验告诉我,体系融合和文化冲突是连体婴儿,拥抱得越紧,后续的分歧也越多。

先不急着喝彩,咱们拆解一下“体系级融合”到底有几成含金量。

华为的IPMS和IPD,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门派的内功心法。

据说能打通任督二脉,产品定义、开发、营销一体化。

但问题来了,汽车行业是“慢变量”——产线、供应链、服务体系任何一环的升级都需要时间。

华为能带来“技术确定性”,这话没毛病。

但“确定性”三分靠天赋,七分靠运营。

华为手机的成功,能直接移植到汽车身上吗?

行业的主板和主机板,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

反过来看广汽,200万辆级的制造和全球首个新能源灯塔工厂,这些标签在车圈很有说服力。

可要把“硬件老炮”与“软件新贵”无缝黏合,单靠领导合影,远远不够。

这年头,技术比拼拼不过故事。

故事能讲到多动人,才看双方的真实磨合程度。

华为广汽联合推出启境汽车,新品牌发布,合作细节公布-有驾

全新流程?

全新生态?

更像是一次现场实验,结论未到,变量不少。

行业里看热闹的多,下注的少。

站在外部观察席,看得清最热闹的永远是发布会,却很少有人关心背后的“排练”。

体系融合的本质,是企业愿不愿意、敢不敢把“核心权力”让渡给彼此。

广汽能否容忍华为在流程里“过多插手”?

华为能否忍得住汽车行业的“慢节奏”?

这类问题,没有一套IPD能提前写好答案。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唱衰。

启境敢做“深度融合”,本身就说明中国产业在主动出击。

过去,科技和制造常常各玩各的,最后拼到互相吐槽。

如今,敢于自曝家底,愿意一起背锅,说明行业格局正在变。

“车+X”物联生态、经销商的高端品牌新机会,看起来是理想,但理想的实现从来靠现实的每一步博弈。

写到这里,忍不住想自嘲一句:分析师的职业病,就是永远记得“魔鬼藏在细节里”。

台上可以说“体系级融合”,台下实际更多是“体系级磨合”。

华为广汽联合推出启境汽车,新品牌发布,合作细节公布-有驾

行业惯例,合作总是从“蜜月”走向“家务”,多线并进,难免磕绊。

当年华为造手机,也被质疑过“跨界不靠谱”,而今轮到汽车,难免又要走一遍“被看衰—被追捧—被用脚投票”的循环。

其实,中国汽车行业正处在“存量竞争”到“价值链跃迁”的关键节点。

华为和广汽愿意赌一把,说明他们都意识到了“独行快不如众行远”。

只不过,汽车和科技的“基因融合”远比新闻稿复杂。

合作能否走到最后,得看后续谁能咬牙坚持,谁能在碰撞中找到新平衡。

这不是哪家领头就能“一招制胜”,更像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里的新一轮轮回。

说到这里,难免黑色幽默一把:如果有一天启境的车开上路,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吵起来,到底听谁的?

是“你负责导航,我负责开车”,还是“我说了算”?

行业合作者向来喜欢“报团取暖”,可千万别变成“抱团取命”。

车圈的笑话是,有的合作到最后,连方向盘都拗断了。

所以,写在最后,科技巨头和制造龙头的“体系级协同”,是一次值得期待的行业冒险。

它可能成就一个智能时代的新品牌,也可能成为又一个“试验品”。

对此,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

毕竟现实的复杂性,远比PPT精彩。

如果你是启境的CEO,面对“两大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分歧时,你会如何权衡?

是坚持技术主导,还是向制造流程妥协?

毕竟,谁来握方向盘,决定了车能不能安全抵达彼岸。

这,才是“启境”真正的悬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