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广汽这回动作挺快。你知道吗?重庆万州新冒出来个长威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一千万,专门干汽车销售和新能源推广的。这数据是天眼查上的(体感靠谱),刚9月10号成立,人还挺年轻,叫江思翊。
我前两天和一个在万州做二手车生意的老哥聊起来,他说:广汽这波是想深耕这块市场,别只盯着主城区,那边潜力还真不小。你要说这注册资本一千万,看着不少,但对广汽整个集团来说,算是小步快跑的节奏。毕竟,他们得先踩实地基,再慢慢盖楼。
我突然想起,上次去万州那边朋友给我看了辆广汽传祺M8,价位差不多30万出头。和本地卖得火的长安CS75 PLUS比,服务体验还是有点区别。长安那边销售顾问几乎敌不过广汽这套流程化服务——不光卖车,还努力拉新能源推广,说是买车送补贴,上牌更快那样的说辞。其实推广新能源,客户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抵触,新技术新名词多,听多了头晕,你说咋整?我就跟朋友调侃:别整太快,咱们这代人还真不太好接受那些尾气啥啥的复杂计算。
供应链那块呢,广汽有个优势。你想啊,汽车供应链像厨房做一道菜,零件就是食材,研发是大厨,供应商与经销商算帮厨和侍者。广汽属于大厂牌大厨,但万州这小点开新店,感觉就是给主厨房搬一块灶台,方便临时炒菜,灵活又省事。可供应链也不是一条直线,偶尔关键食材断了,菜就凉——比如芯片断供,一顿饭都难上桌。
我之前说广汽步子快,可能有点大意了,毕竟一千万资金铺到底,推动新能源还得靠时间验证。市场认可不是喊几句就来的。这也让我想起,销售服务公司光设立不算,后续执行力才是硬指标。(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你觉得在万州这种三四线城市搞新能源推广,能出多少实招?我猜短期内5%—10%的渗透率(不太敢确定,样本有限),但广汽肯定想着拉个口碑+服务组合拳,是不是有点冒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一次去重庆同事提到,别看底层城市对新能源汽车不了解,实际充电桩和售后服务的完善程度更能打动人心,特别是服务网点越多,客户满意度就会爬得越高。和广汽这种背景,万州小子们该不会只当个加油站吧。
实际操作上,我看过两款同价位新能源SUV,广汽那款续航号称500公里,长安差不多460公里,数字不算差,关键是广汽车主反映车机系统反应更流畅,弹窗提醒少,不像部分竞争对手经常跳广告。你说谁受得了?不过续航差了那几十公里,日常到底多大体感差?倒是让我有点疑惑了,是不是纯市区代步,续航再高也没太大用处?你怎么看?
供应链管控,说起来还挺烦琐。研发流程非一蹴而就,像做一道复杂川菜,不是一味加辣椒就成,材料得配好,火候得对,对待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如此,得培养那种默契,好比厨房里的帮手,你得知道他什么时候给你尖椒,什么时候煮沸水,不能出差错。而且广汽这种集团,分销和生产两把刀在手,万州店其实就是锁定区域客户的深圳办事处,把核心业务线下沉,好让市场反应更快些。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啥现在新设的服务公司都得拉上新能源推广?是政策所迫?还是市场确实逼着车企不能抛开新能源?搞不懂这背后具体算盘,但没准是官方补贴啥的给力,或者车企自己品牌调子得接上去,从锻炼销售边缘力量开始。
对了,我记得那天和修理厂的小哥聊过,他们其实对新能源车辆还挺谨慎,维修周期和成本搞不好会高一截儿,我就问:难不难修?他说:能修,但你得准备零件,平台多了不统一,修起来跟拼乐高一样,得慢慢摸。
我突然有个猜测(估算+瞎想),万州,把新能源作为突破口,可能也是为了防止传统燃油车市场被别人霸占。毕竟城市扩张,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环保意识增长,这种卖新能源不只是卖车,更像卖未来感。
临场小计算一下:以一辆30万的新能源SUV算,保值率估计几年内大概60%(样本太少别太信),但新能源的电池衰减、软件迭代很可能加速贬值,这点我还真不好说。
我也有点自嘲——写到这,忽然觉得自己也被这细节纠缠了半天,汽车行业不就是绕着数字转么?政策、口碑、续航、供应链,啥都得抓,真不容易。
说起拉新和留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广汽旗下的这家服务公司要在万州这样的位置,投入这么大?是不是他们后续会把重庆周边市场也一网打尽?这个思路有点大胆,但万州地理位置挺关键的。
窗外阳光透过车窗洒下来,想象着那个刚成立的办事处,有几名销售员正忙着微信朋友圈推送新能源优惠券。能不能撬动用户的心?那才是关键。
好了,聊了这么多,你怎么看广汽这步棋?他们到底能不能靠这1000万资本,在万州立稳脚跟,把新能源车真推广开?留个悬念给我们自己琢磨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