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有造车新势力,特别是那些把价格定在50万以上的,都得拜一个码头。
不是关二爷,是迈巴赫。
你去看他们的发布会,字里行间都飘着一个幽灵,一个叫迈巴赫的幽灵。什么“行政级体验”、“后排至尊享受”、“移动的会客厅”,翻译过来都是一句话:我们,在像素级致敬迈巴赫老师,求大哥赏口饭吃。
这事儿就特别魔幻。迈巴赫这个品牌,按理说是个标准的“偏科生”,历史断断续续,中间还“猝死”过两次,完全不符合豪华品牌“血统论”那一套叙事。但它就是成了一个图腾,一个衡量后座够不够躺、老板够不够爽的黄金圣衣。
为什么?因为迈巴赫从根上就不是一辆车,它是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关于“钱到底能被挥霍到什么程度”的终极展演。
要理解这场展演,你得回到一百多年前,回到那个汽车还被当成“会喷火的铁皮怪物”的年代。
创始人威廉·迈巴赫,这老哥是个技术宅,而且是天选之子那种。孤儿出身,被慈善机构捡走,结果人家天赋异禀,画图纸跟呼吸一样自然。后来遇到了戴姆勒,俩人一拍即合,一个管技术一个管战略,直接把内燃机这个“蛮荒巨兽”给驯化了。
迈巴赫这人,纯粹的工程师思维,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用最优雅、最根本的方案去干掉问题。什么四缸发动机、蜂窝散热器,都是他捣鼓出来的。他就是那个给整个汽车工业铺设底层代码的男人,一个汽车界的“雷电法王”,把所有挡路的难题都给电麻了。
然后,经典剧本上演了。一个奥地利富商,叫耶利内克,跑来下单。这大哥的需求非常简单粗暴:“给我造一辆最快的车,快到能让对手哭着回家找妈妈,然后用我女儿的名字命名。”
迈巴赫说,好嘞。然后他拿出的那个叫“梅赛德斯35 HP”的玩意儿,直接把汽车从“带发动机的马车”这个物种里开除了出去,成了一个新物种。所以你看,梅赛德斯这个名字的源头,其实是一场顶级富豪的“冠名宠女儿”行为,这基因从一开始就歪了。
但迈巴赫本人呢,后来跟老东家闹掰了,带着儿子单干。本来想着用发动机驱动一切,上天入地,结果一战打完,德国不让造飞艇了,得,不务正业的路被堵死了,那就老老实实造车吧。
这一造,就直接捅破了天花板。
老爹威廉负责把性能拉满,让车子快得像一道闪电;儿子卡尔则悟了,他悟到了豪华的本质不是快,是“作”。于是,他们开始搞纯手工定制,内饰车身随你挑。这一下就把迈巴赫这个品牌直接钉在了“顶级奢侈品”的耻辱柱上,哦不,荣誉柱上。欧洲的王室,德国的官方,都拿它当门面。这就是迈巴赫的第一段高光,短暂,但璀璨,像一颗超新星,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然后迅速爆炸。
因为战争来了,厂子没了,一切归零。
时间快进到上世纪末。宝马把劳斯莱斯吃了,大众把宾利吞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一看,坏了菜了,高端局三缺一,就我没牌打了。这不行,输人不输阵。
于是他们从故纸堆里把“迈巴赫”这个名字刨了出来,吹了吹上面的灰,决定让它秽土转生。
2002年的那场复活,讲真,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戴姆勒给迈巴赫的指令是:“不计成本,造最好的车。”你听听这口气,这哪是造车,这是在修仙,准备直接渡劫飞升。
迈巴赫57和62,就是这场飞升仪式的祭品。12缸发动机是标配,后排能躺平是基础,什么纯银香槟杯、定制行李箱都给你配齐。最骚的是,它有个太阳能天窗,能在熄火的时候给车内通风。就问你怕不怕?这功能屁用没有,但它就是在告诉你:我能用太阳能给你吹风,你不能。
为了把这场行为艺术推向高潮,奔驰把新车塞进玻璃柜,用游轮运到大西洋,再用直升机吊到华尔街的酒店顶楼。这场面,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结果,两类人彻底疯了。一类是美国的说唱明星,Jay-Z这种,不仅第一时间买,还在歌里唱,把迈巴赫变成了自己的潮流单品。另一类,就是当时刚刚入世、兜里揣满了钱不知道怎么花的中国企业家们。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那些老板们当时的状态,真的很像一个刚从新手村出来就爆了一身神装的玩家,迫切需要一个坐骑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迈巴赫,尤其是超过6米的迈巴赫62,完美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因为它在中国要挂黄牌,就是卡车那种牌照。这本来是个bug,结果成了最强的防伪标识。蓝牌的S级再牛,也是轿车。我这个,是“客车”,是另一个维度的生物。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所有的缺点,在你眼里都是特点。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修仙又失败了。金融危机一来,地主家也没余粮了,迈巴赫的销量惨不忍睹。2011年,戴姆勒不装了,摊牌了,再次宣布停产。十年一梦,羽化登仙失败,直接摔成了盒子。
本以为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结果2014年,这哥们又活了,而且是以一种极其鸡贼,极其分裂的方式。
它变成了“梅赛德斯-迈巴赫”,成了S级的一个超豪华皮肤。
这个操作,堪称商业史上的典中典。它把之前迈巴赫最大的问题——独立研发生产的巨额成本——直接砍掉了。同时,又把它最大的价值——那个在中国富豪心中已经神化的品牌光环——完整保留了下来。
它就像一块压缩毛巾,之前想做成一整个纯金浴缸,成本太高卖不掉。现在不了,它把自己压缩成一小块,泡在“奔驰S级”这盆水里,瞬间膨胀,舒舒服服。
而且,这次复活,全球首发地选在了中国广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这是直接把饭碗端到金主爸爸面前说:爹,我悟了,我就是为你而生的。
事实证明,当舔狗,真的有用。
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在中国卖疯了。年销过万,稳定得一塌糊涂。
我作为一个曾经真的被迈巴赫62的黄牌震撼过的中年人,必须承认,这一招釜底抽薪,玩得太绝了。它精准地切中了目标用户的心理:我想要的,不是一辆完全陌生的、需要重新学习的顶级豪车,我想要的,就是一辆最好的、所有人都认识的、能拉开差距的奔驰。
而“梅赛德斯-迈巴赫”,就是这个最优解。它告诉你,这是S级,但又不是S级。它多出来的那一截后门,就是凡人与仙人之间的结界。
当然,光吃老本也不行。所以迈巴赫现在干两件事。

第一,玩稀缺。搞各种限量版,跟LV的设计师联名,哪怕设计师Virgil Abloh都去世了,也要把概念车做出来,再卖一波限量版。这种操作就是在不断地给这个品牌的“玄学”光环充值,告诉你,我们是有文化的,不是纯土豪。
第二,拓展边界。把“迈巴赫”这个金字招牌,贴到G级越野车上,贴到GLS上,甚至贴到电车上。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当“迈巴赫”不再是一辆轿车,而是一种认证,一种“顶配中的顶配”的官方盖章时,它的收割能力就变得无穷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国内这些新势力,卷生卷死,堆料堆到头破血流,还是感觉差了口气?
因为他们想的是如何造一辆“更好”的车,而迈巴赫从第二次复活开始,想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更贵”的符号。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科技树。
国内品牌在疯狂地给车子加功能,恨不得把冰箱彩电KTV都塞进去,想打造一套“金钟罩铁布衫”。但迈巴赫的逻辑是,我的品牌本身就是任意门。
你那些功能,也许很牛,但能过,就是能过。而我的标,贴在哪里,哪里就是圣殿。
所以新势力们真正要学的,不是迈巴赫的配置,也不是它的历史。而是要学会这种指鹿为马、颠倒众生的“妖术”。最好的手段,不是在餐厅里做出比它更好吃的菜,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告诉所有人,以后吃饭都得来我家开的KTV。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在如今这个掀桌子时代,没有中间选项。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