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预定泡沫越吹越大,是时候该挤水分了

点击关注不迷路

车企预定泡沫越吹越大,是时候该挤水分了-有驾

最近如果你刷朋友圈、看新闻、逛汽车论坛,大概率会被各种“爆款”新车刷屏:

“72小时订单破5万”“上市首日锁定3万台”“预售开启10分钟订单破万”……

听起来是不是很热闹?

仿佛全国人民都在抢着买车,就差你没下单了。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数字真的靠谱吗?

蔚来创始人李斌最近一句话戳破了这层窗户纸:“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全国汽车销量都有1亿辆了。”

要知道,中国一年的新车销量也就2500万辆左右。

就算把所有品牌、所有车型加起来,离1亿辆也差得远。

可为什么车企动不动就报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订单?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

订单,本该是消费者真实购车意愿的体现。

但现在,它越来越像一场营销秀,一场“谁嗓门大谁赢”的表演赛。

先说清楚什么是“订单”。

在汽车圈,订单一般分两种:

小订和大定。

小订,就是你交个几百块、一两千块,表示“我有兴趣”,但随时可以退,几乎零门槛。

大定,则是你选好了车型、颜色、配置,签了合同,交了上万元定金,基本就算正式买车了,退起来没那么容易。

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车企宣传的“订单”,其实大部分是小订,甚至只是官网点个“预约试驾”都能被算进去。

有的品牌连99元定金都敢收,还美其名曰“锁定权益”。

这种订单,水分有多大?

业内普遍认为,小订转化成真实交付的比例,往往不到20%,有的甚至只有10%。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10万订单”,最后可能只有1万到2万辆真正交到用户手里。

更夸张的是,有些车企为了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还会自己动手“注水”。

比如让员工拉亲戚朋友下单,或者给经销商压任务、冲销量。

更有甚者,直接找第三方公司刷单,就像电商刷好评一样,制造虚假繁荣。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操作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从写营销话术、组织水军,到伪造订单截图、发布“车主提车”短视频,环环相扣,套路满满。

为什么车企这么热衷于玩这套把戏?

说白了,还是压力太大。

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新品牌层出不穷,老玩家拼命转型,谁都想在“金九银十”这个传统销售旺季抢个好彩头。

投资人要看数据,管理层要交答卷,营销部门更是背负着KPI。

于是,“订单数字”就成了最直观、最容易包装的“成绩单”。

但这种做法,短期看热闹,长期看风险。

首先,它误导了消费者。

很多人看到“订单爆棚”,以为这车肯定好,赶紧跟风下单。

结果提车后发现续航虚标、做工粗糙、售后跟不上,后悔都来不及。

更糟的是,一旦发现被“套路”,对整个品牌的信任就崩塌了。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要几年,毁掉只要一次。

其次,它扰乱了生产节奏。

车企如果真信了自己吹出来的订单数据,可能会盲目扩产、囤积零部件。

结果订单没转化,库存却堆成山,最后只能降价甩卖。

今年已经有多款车型陷入价格战,根源之一就是前期订单虚高,后期卖不动。

第三,它伤害了行业生态。

那些老老实实做产品、不搞数据注水的企业,反而显得“不够热闹”,在舆论场上吃亏。

劣币驱逐良币,最终整个行业都会陷入内卷和焦虑。

值得欣慰的是,市场正在慢慢清醒。

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问:

“你说订单10万,那交付了多少?”

“小订和大定能分清楚吗?”

“上险量是多少?”

上险量是个硬指标——只有真正提车、上牌照的车才会产生保险记录,这个数据没法造假。

有媒体统计,今年1到8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量约1469万辆,但各车企公布的“小订”总数却已突破5000万辆。

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订单只是“数字幽灵”,风一吹就散。

一些车企也开始主动“去泡沫”。

比如蔚来,多年来从不公布订单数,只谈锁单率和交付目标。

李斌说:

“我们没参与这个‘通货膨胀’。”

这种克制,反而赢得了部分理性用户的尊重。

监管部门也坐不住了。

就在前几天,《经济日报》发文痛批车企订单泡沫,明确指出:

“该挤掉水分了,违者重罚。”

文章强调,对订单数据与最终交付量差异过大的恶意造假行为,一经查实,必须从重处罚。

这意味着,靠吹牛吹出来的“爆款”,以后可能要付出法律代价。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怎么识别订单真假?

其实不难。看三个关键点就够了。

第一,看交付节奏。

如果一款车发布三个月了,社交媒体上还是清一色的“发布会现场图”“PPT讲解”,却很少看到真实车主提车、用车的分享,那就要打个问号。

真正卖得好的车,路上早就跑起来了。

第二,看上险数据。

虽然普通用户查不到详细数据,但很多汽车媒体会定期发布上险量排行榜。

如果某款车宣称“月销2万”,但上险量只有几千,那水分就很明显。

第三,看退订率。

虽然车企不会主动公布,但可以通过车主论坛、社交媒体观察风向。

如果大量用户抱怨“等了半年提不了车”“想退定金被各种刁难”,很可能说明真实需求不足,订单靠不住。

说到底,汽车不是快消品,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支出,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日常出行甚至安全。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被“数字神话”牵着鼻子走。

车企如果还沉迷于制造虚假繁荣,迟早会被市场抛弃。

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PPT吹出来的订单,而是靠实打实的产品力、靠谱的售后服务、长期积累的口碑。

特斯拉为什么能在20万以上价位稳居榜首?

不是因为它天天晒订单,而是因为它的产品经得起时间检验,用户愿意为它买单,哪怕排队也要等。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正在走向成熟。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那些靠注水订单撑场面的企业,或许能风光一时,但终究走不远。

而那些沉下心打磨技术、尊重用户、说实话干实事的品牌,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所以,下次再看到“订单破纪录”的新闻,不妨多问一句:

这数字,经得起交付检验吗?

市场不需要泡沫,消费者也不需要套路。

少一点数字游戏,多一点真诚,才是车企该走的正道。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