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手机误触真相揭秘

近日,一段“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画面中,一辆停在家门口的小米汽车在无人靠近的情况下自动启动,缓缓驶出车位,屋内女子惊呼,车主随即追出。视频迅速引发热议,不少人担忧:智能汽车是否已到了会“自主行动”的地步?

事件迅速发酵后,小米汽车于2025年10月3日发布官方调查通报,还原了事件全貌。经核查,车辆并未出现故障,也未“自主决策”,而是因车主手机误触“泊车辅助”功能,导致车辆自动泊出。这一结论虽澄清了技术疑云,却也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一个被忽视的安全隐患:我们口袋里的手机,正悄然成为车辆的“遥控器”。

为何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手机误触真相揭秘-有驾

现代智能汽车普遍支持手机蓝牙钥匙功能,用户无需掏出实体钥匙,靠近车辆即可解锁、启动,甚至远程操控自动泊车。小米汽车的泊车辅助功能,正是在手机与车辆蓝牙连接状态下,通过App一键触发。然而,这一便利背后潜藏风险——若手机在口袋或包中误触App按钮,指令便可能被发送至车辆。

为何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手机误触真相揭秘-有驾

此次事件中,调查组通过调取车辆后台数据与车主手机操作日志,发现车辆收到的泊车指令,与男车主iPhone 15 Pro Max的App操作在时间、指令内容上完全吻合。这意味着,手机在未被主动使用的情况下,误触了泊车按钮,直接激活了车辆的自动行驶功能。

为何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手机误触真相揭秘-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初期曾有“iPhone 16发出指令”的说法。小米解释,这是客服误将设备标识符“iPhone 16,2”理解为机型名称所致,实际操作设备为iPhone 15 Pro Max。这一沟通失误虽已致歉,但也反映出在技术细节传递中,信息失真可能加剧公众误解。

那么,手机误触真能轻易启动一辆智能汽车吗?从技术角度看,主流品牌普遍设置了多重防护机制。例如,特斯拉采用UWB超宽带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确保只有在用户真正靠近车门时才响应指令;理想和蔚来则要求用户必须在App内手动确认,才能启动自动泊车;华为系车型甚至会结合时间、地点、驾驶习惯进行智能判断,非正常场景下自动屏蔽操作。

相比之下,小米此次事件暴露出其在“防误触”设计上的薄弱环节。尽管系统要求手机与车辆近距离连接,但未设置二次确认或操作延迟机制,使得一次误触即可直接触发车辆移动。这与其他品牌普遍采用的“主动确认”逻辑形成对比,也提示智能汽车在追求便捷的同时,安全冗余仍需加强。

为何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手机误触真相揭秘-有驾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一事件敲响了警钟。随着手机钥匙普及,车辆控制权已从物理钥匙转向数字设备,而手机的随身性与高频使用,使其成为潜在的风险源。日常生活中,手机放在裤袋、被坐压、与钥匙混放等情况极易引发误触。若功能开关默认开启,用户可能在毫无察觉中触发车辆动作。

如何避免类似意外?最直接的方式是进入车辆App,关闭“自动泊车”或“远程启动”等高风险功能的快捷入口。部分品牌如小鹏已提供“按键解锁”开关,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启用无感操作。此外,养成停车后关闭蓝牙或启用手机“驾驶模式”的习惯,也能有效降低误触概率。

为何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手机误触真相揭秘-有驾

此次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它标志着智能汽车已进入“人机协同”深水区,车辆行为不再仅由驾驶员直接操控,而是受手机、网络、算法等多重因素影响。当一辆车能因一次误触而“自己开走”,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便利与安全的边界在哪里?

展望未来,随着V2X(车联万物)和高阶自动驾驶推进,车辆的远程控制功能将更加丰富。行业需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例如强制要求高风险操作设置二次确认、引入操作延迟“冷静期”、优化UWB等精准定位技术普及。同时,车企应加强用户教育,明确告知功能风险与使用规范。

这场“自己开走”的风波终会平息,但留给行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智能汽车的进化,不应只是功能的叠加,更应是安全逻辑的重构。在通往全自动的道路上,每一次误触,都是一次对系统韧性的考验。而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车能否自己开走,而在于它能否在关键时刻,稳稳地“停下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