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劝退新能源”的妖风,刮得还真不是时候,你说巧不巧?
就在全球气候大会、国内新能源汽车盛会接踵而至,国家辟谣平台也开始发力的时候,网上突然冒出大量“专家”的声音,劝大家离新能源车远点。
这可把不少人吓得够呛,赶紧把这些消息转发扩散。
可你仔细扒一扒,能找到一个真正有分量的专家,说过这种话吗?
我打赌,一个都找不到。
那些所谓的“专家言论”,无非是掐头去尾的断章取义,甚至是彻头彻尾的捏造。
这种精准的时间点,这种集中的信息轰炸,你想说这是偶然?
那我只能说,你对“偶然”的定义,可能有点儿过于宽泛了。
咱们不妨先看看国际上的态度。
9月29日,保时捷中国负责人可是公开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创新的心脏地带,他们不仅要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还要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本土巨头深度合作。
这可是实打实的战略投资,是真金白银的认可!
再把目光投向国内,9月26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重申了到2035年实现大部分新车为新能源汽车的目标。
路透社、BBC等国际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称之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领导力的重要一步。
在这种大背景下,跳出来唱反调,这不是跟大势为敌吗?
市场的真实反馈,才是最有力的说明。
九月,本就是汽车销售的旺季,四十多款新车型扎堆上市,其中电动化车型占据了绝大多数。
我近期走访了几家4S店,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八成以上的顾客,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新能源车的相关信息。
消费者不再纠结“要不要买”,而是聚焦于“买哪款更合适”。
谣言的喧嚣,终究盖不过市场真实的脉搏。
你看,9月28号,国家辟谣平台就点名了苏某某,他编造的“海南禁止新能源车上路”的谣言,最终被警方依法处理。
就连短视频平台,也在加速净化,第三季度,这类虚假信息的曝光量锐减了六成以上。
至于那些声称“电池比燃油车更污染”的论调,早已被科学机构一一驳斥。
那么,这股“劝退潮”为何偏偏选在此时爆发?
这背后,显然有人在刻意推动。
那些尚未完成转型的燃油车经销商,那些还在依靠传统加油站盈利的利益链条,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生意没得做”的恐慌蔓延,编造虚假信息来吓唬消费者,就成了一些人惯用的伎俩。
而且,这种“新事物恐惧症”,尤其容易在一些对新科技不太了解的中老年群体中传播。
回想十年前,手机辐射致癌的说法,还有后来微信支付要收费的谣言,哪一个不是利用了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与不安,来达到某种商业目的?
这种手法,熟练得让人心寒。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新能源汽车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充电设施确实还没完全普及,冬季续航里程的衰减(有时高达两到四成)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相较于传统燃油车,也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但这些,是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的烦恼”,是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跟上的“路上的坑”,而不是新能源汽车本身的原罪。
就像智能手机刚问世时,续航焦虑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技术迭代和充电网络的完善,不早已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了吗?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那些被放大、被扭曲的“声音”,而是身边正在发生的、真实可见的改变。
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那些悄无声息滑过的车辆,越来越多地挂着新能源的绿牌。
年轻一代的购车决策,早已被“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这些实际指标所左右。
所以,别再被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党牵着鼻子走了。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辆新能源汽车,在你眼前静静地驶过,带起的微风,几乎感受不到,发出的噪音,也若有若无?
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乘客,更是我们对清洁能源的拥抱,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憧憬。
这,才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趋势,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效率与便捷。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别让那些陈旧的杂音,阻挡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