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这个月又刷了17484辆销量,直接把全尺寸SUV的冠军拿稳了。半年多来没被撼动,第二的乐道L90也有过万水平,但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周末碰到卖车的朋友,他说:问界这车换电网络布得够广,戴着这个牌照跑比自己去充电方便多了。真是,换电站布局影响销量这事,感觉很多人还没真正看明白。
说实话,国产全尺寸SUV市场这阵子挺热闹,车型扎堆,从20万的深蓝S09卖了个1747辆,到60万的极氪9X刚上市就卖了3762辆。价格跨度大,用户选车思路也不一样。我前阵子帮个客户选车,他更在意空间和换电方便,选到极氪9X时还有点纠结价格高,但体验过一次换电效率后,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吉利的银河M9尺寸足够全尺寸,但官方安排它进中大型SUV了。它上个月却卖1万多辆,这数据让我一时有点懵——榜单上没它,真是分类标准搞得人云亦云。或许厂商分这级别更多是品牌策略,也不好说。
蔚来ES8这换代降价节奏明显,10月份还能卖6703辆,这数字说明老用户群还挺厚实。领克900名字虽然没啥存在感,销量却稳在六七千左右,比很多新势力强不少,说明品牌沉淀还是有价值的。很难不感叹一声,品牌力和供给链保障似乎比一味追新更稳定。
乐道L90那个低价换电方案确实是招数,销量能稳定破万,就是打价格战的典型案例。换电模式这块我没真的深钻过,估计挺复杂,供应链需要协调电池租赁、电池库存,类似工厂的流水线,每个环节都得顺畅,不然客户体验直接打折扣。说到这里,突然想起维修师傅曾跟我说:有的电池换上去一会儿就热得不像话,这背后是某几个供应商环节卡住了。这话让我意识到研发和供应链真是相互博弈的大舞台。
腾势N9和猛士817能冲入前十,销量都没破两千,算是强行插了个队。榜单尾部十一到十五名连700辆都不到,多是新面孔或品牌认知度低。奇瑞风云T11十月底才上市,没算进十月销售,估计这车下个月看走势会有意思。说实话,这种小品牌和新车的市场表现总是个迷,没点大动作很难撬动消费者心理。
听朋友聊起腾势N8L和岚图泰山准备扎堆上市,这竞争要火爆。市场上全尺寸SUV都快有20多款了,年底或加10款,谁都不想让步,尤其是靠低价高配吸引客户的。价格战这波肯定躲不了,只是关注它能带来多少用户红利。你也觉得,这么多车拼价格,最后谁能真持续盈利?
买大空间新能源SUV的用户多数想要牌照优势,还有换电或充电便捷性。换电站多的地方,换电车销量能翻倍,支持率和基础配套相辅相成。反过来销量高了,又倒逼换电站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但我觉得偏远地区还是放弃换电居多,这块不解决,新能源普及面临瓶颈。政策会帮忙吗?这真的没准,想多了还不如脚踏实地看本地市场反应。
去年看到个数据,估计同价位燃油和新能源全尺寸SUV百公里用车成本差不了一大截,主要电池折旧和换电租赁拉高了新能源成本。想着这,用户选择新能源车的那点耐心和政策补贴,才显得没那么廉价。对比起来,老燃油车的销售和保值显得更稳妥,让我有点自嘲,自己写了那么多新能源的稿,某种程度上还是没跳出燃油车的思维框架。
说到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乐道的低价换电模式其实还要求用户签长期租赁合同,这点没明说,可能很多人买车时都没留心。挺麻烦的。这种策略哪部车敢玩,风险也大,只能靠深厚的供应链支持才能拉得起场子。
突然想到,未来换电技术如果能和所有品牌通用,那会不会彻底变革市场?现在是各家自建体系,用户换电体验差异大,没有统一标准,长期看必然割裂市场。但这又牵扯到供应链和研发博弈,还涉及巨头利益,真想不明白这背后博弈怎么搅动出新局面。
你觉得,看完这些数据和故事,是不是越来越难单纯靠一款车卖爆市场?市场其实在变,消费者需求也在变,不是加大屏幕就能赢的时代了。未来价格战还能支撑多久?换电站会不会成为制胜者的筋骨?这些问题现在还没人能答清楚。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