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的汽车市场,电动车几乎已经占了压倒性的比例。你随便进一家4S店,销售人员都不带吭声,就是站在那些电动车前让你自己看。而且,调研和观察的感觉——大概每十辆新车里,至少有两辆是纯电的(这段先按下不表,具体比例还得看数据源,估算有点少,主要依据我每天接触的销售和展车数量中的印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统计表——目前欧洲新车销售中,电动车占比约30-35%,而在一些国家,这个比例甚至更高。这让我想起,一个销售同事说的话:就算我们这还算是传统车的阵营,但其实电动车的订单已经快赶上油车,尤其是在城市里。这样,即使没有官方完全全面的数据,感觉到的趋势很明显:市场正被电动车蚕食。
相比之下,传统车和新兴的电动车差别其实挺明显。比如同价位的新能源车——我开过几个算得上比较成熟的,比如大众ID.3、宁德时代搭载的比亚迪汉,我会觉得ID.3在智能化方面还算可以,但一碰到充电速度和续航限制,就会有点嫌弃。比亚迪的快充表现明显比ID.3快得多,充80%只需大概20分钟(我印象里,但不排除个别批次差异——样本少)。而在差异背后,有个硬核的原因:比亚迪的电池管理技术和快充系统,背后是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和供应链。
拿大众的话来说,他们目前还用着老平台,很多车是之前设计的技术,跟新鲜出炉技术比,那就像用旧手机硬盘装系统:能用,但明显不够快。电池利用率、智能系统,落后了几年有,原因其实很简单:研发投入不够,又用旧平台,软硬兼施踩线。大众自己也知道,但要快改又怕成本太高,所以两头逼迫,一方面升平台,另一方面降价。可你说,还能把一辆车起码20万到25万的车,做出便宜货满足普通家庭的需求吗?你知道的,利润空间有限。
这也让我想到一个疑问:这几年中国造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电池、快充、智能驾驶,似乎真的赢在了技术上。以比亚迪为例,快充和电池技术,现在在欧洲也有不错的口碑。而且他们在欧洲投资建厂,能更好地避开关税,扩大市场份额。别以为中国车企入局只是价格低,实际上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在飞跃。
你会不会觉得:欧洲人买车其实很挑剔的,他们不光看价格,更在意售后服务和可靠性。大众这种老牌,有了遍布欧洲的维修网络,胜算还是比新面孔强得多。所以,大众推ID. Polo,试图用熟悉感留住老客户——那种设计、操控都传承自老款,但又加入电动元素的车。这个策略,似乎还挺有人情味。
提到充电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很硬的硬骨头。欧洲的充电站,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官方估算,未来要增加近百万个充电站才能缓解压力。这一块,真正决定谁能赢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效率。你想想,电动车一出门就得找充电桩,充电难是很多人不买纯电的原因之一。
在充电基础设施上,欧洲其实也在走硬仗。有机构估算,一开始的充电站数量还不够,电网容量也有限,不少充电桩之间的互通也不方便。那我们就问:难道欧盟真心希望引领电动车潮流,却在基础设施上卡壳?看来,谁能解决用户充电难的问题,谁就多赢一些。
中国车企的应对也挺意思:比亚迪自己在德国和匈牙利建工厂,匈牙利工厂即将投产,西班牙也在盖,计划未来几年在欧洲开上几千家店。小鹏呢,更喜欢和本地工厂合作,把G6、G9车型进口生产,本地化生产起来很顺利,上半年欧洲注册量超过8000辆,还不错(估算,不是很精确)。这些车卖得不错,口碑也还行,甚至比一些豪华品牌还好。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欧洲人还在犹豫买谁。有的人觉得中国车技术新、价格便宜,但又对维修网点和充电便利性存疑。于是,部分人还是看中了信得过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大众的品牌信任度,还是有的,尤其是在品质上,所以它们着重强调可靠和传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整体来看,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技术决战和基础设施攻坚的双重战场。谁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又在基础设施上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拿下这波欧洲市场。这场战斗,可能还会牵扯出一个新问题:大家会不会开始怀念用旧技术的可靠车?
我还挺好奇:如果放开充电桩的钱和审批,让高速铺设成为常态,欧洲会变成什么模样?中国这么快的造车脚步,究竟会不会让欧洲还脸面都挤得没地方站?归根到底,大家的焦点还是——那辆车背后,能不能真正用得安心。这份安心,可能比技术参数更重要,也更难量化。
这个用得安心,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标准?而不是拼价格拼技术的单方面比拼?也许,下一次我在街角看见一辆中国车的时候,会忍不住想到:未来的欧洲,能不能变成中国车的主场?或者,还得看在那个充电站前,万一充不上电的尴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