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刚结束,车载播报里蹦出来成绩合格,不少学员像放了线的风筝似的,安全带一松,门一推,差点直接冲出去合影留念。这时候,后排安全员嗓门一炸:先等等!那声大喊切得特别干脆,也特别真实。事情是这样的,后台那个所谓的电子评判系统,其实数据还没完全上传完,差那么几秒,信号还在蹒跚传输。别小看这几秒,哪怕是一次稳稳刹车的动作,信号稍微滞后了,系统就可能认定没停稳。这样一来,原本天堂级的合格瞬间变成地狱里的补考通知,学员们的心情立马从高空坠落。
我当时就在考场旁边,听到有个姑娘嘀咕:这不是折磨人嘛,明明稳稳的,干嘛还整这些花里胡哨的!我只能说,这事儿确实麻烦,可翻开南京、广州那几个大城市的交管通报就知道,出问题的不止一两起。去年,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是,全国新增驾驶证近三千万本,这么庞大的数字,任何一次算法偷懒或判断失误,路上多淘气一个刚拿证的小白,安全隐患多大不用想。
拿供应链做比喻吧。研发新车的时候设计个零件,有条标准流程,数据设计到生产到装车,每一个环节都得确认,哪怕看上去是一颗小螺丝钉。就像这科目三的考核,电子评判这条链上,每个节点都不能有罅隙。若哪头卡顿了,可能整个成绩链就断裂,导致平稳刹车被系统误判。平时我们说供应链博弈复杂,这边却是技术正在和人性一场慢慢试探的博弈。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笔记,里面记着一个和教练聊天的场景。教练说:你知道吗?他们之前试过全自动打分,有辆车因为传感器信号差,满分直接变0分,学员当场呆了。后来才加了个安全员这人肉审核,才减少了好多冤假错案。这句话让我觉得,人工确认不是保守,而是对算法天然不信任的结果。像个高智商打工仔,跑得快但没人背责任,出错了只能靠旁边那个人站出来兜底。
我那段话又有点大了。本以为现在科技很牛,结果发现还不够稳,甚至在人机配合里,人工审核是个不方便但必须的存在,反映了一个更深的社会现象:我们太容易对科技抱有幻想,期待它取代一切。其实人和机器的关系更像跳恰恰,步子得对上,机器狂飙,人得踩刹车。
说到这里,忍不住跑题了。前两天一哥们跟我吐槽自家导航,那玩意儿有时候说右拐,根本没路,路人问路都得重新规划路线,他说:导航就像个健忘老人,偶尔记忆出错,不管你怎么指挥,它还是要走错几步。这让我想到了科目三的技术,都是在现实中和不确定性搏斗。信号延迟不就是那健忘老人的一瞬间健忘嘛?不确定、估算、样本少,都在考验人的耐性和技术的韧性。
感性一点说,我见过太多新手上路,刚毕业能飘个几个月,老底子没打好,半个城市的好心司机边走边开骂。毕竟新司机心理脆弱,动作生涩,技术跟不上心态。就算技术越来越先进,心理这关,短时间内没人帮你自动渡过。那几秒的数据等待,或许就是让学员冷静那点时间的注脚。
话说百分之九十的学员都没理解过为什么安全员会给那十秒多的死等时间。我心算了下,假设补考要重学两周,平时培训费用是大概600元每周,这十秒等待节省的成本能达到上千块甚至更多。经济账往往比情绪账冷静。你还真得跟自己说,这等几秒值得。
对比同价位的国外驾考体系,很多地方依赖完全电子算法,考场气氛冷冰冰,考过了就签字,差错率听说挺高;而国内这种半人半机器,烦琐是烦琐了点,但至少能降低上路隐患。这种实操体验差异挺明显,也挺值得思考。你觉得人工还能依赖多久?
说不定有人会问,未来5G、车联网普及了,信号延迟不是原地消失吗?我想说,技术越好越复杂,越脆弱。新系统上线初期,问题只会更多,迟早还得有人站出来背锅。你家邻居那个修理工说,他修过的车里,最头疼的不是什么发动机,而是各种电子线路间歇性失灵,信号断层那才真麻烦。科目三的延迟,是整个汽车行业软硬件融合的不成熟映射。
我倒是怀疑,如果让学员们全部线上考,靠摄像头和AI评判,那场面会不会更复杂?(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对安全员加一句多谢别急,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多出来的心理缓冲分其实就是给学员安全意识撑起的第一道防线?
下次考场里,你再听见那个悦耳的合格播报,千万别忙着往朋友圈发,至少看看后视镜里那个默默守望的安全员兄弟,他的点头比任何合格字眼都重要。十秒的等待,可能拯救下一场交通事故,你觉得有多大概率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