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时,黄牛们曾疯狂叫嚣:“这车必涨!不抢就亏了!”
短短一个月,剧情却彻底反转——二手平台上,原价转单、甚至亏本甩卖的订单铺天盖地。那些曾被炒到加价1.7万的“香饽饽”,如今部分车型只敢溢价2000-3000元,而交付周期长的订单,直接“破发”。
一、黄牛的“暴富梦”为何碎了?
政策倒计时:购置税“红线”逼出恐慌抛售
根据新规,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从全额免征收变为减半,每辆车最多省1.5万。这意味着:
年底前提车:YU7(25.35万-32.99万)能省1万多税费,叠加补贴更香;
年后提车:落地价直接贵几万,性价比崩盘。
黄牛囤积的“2026年交付订单”,瞬间成了烫手山芋。买家算完账扭头就走,只剩卖家含泪割肉。
泡沫破裂:冲动下单的代价
盲订的苦果:许多人连实车都没摸过,就被“限量秒光”的营销裹挟锁单。
预期落差大:试驾后,有人吐槽“方向盘偏右”“音响发糊”,中大型SUV的操控感与SU7跑车定位截然不同,幻想破灭。
黄牛自己也慌了:有投机者手握300多单,发现交付周期拖到45周,怕赌输只能提前抛售。
二、黄牛的游戏规则,这次为何失灵?
SU7的“神话”无法复制
SU7的成功让黄牛误判形势,但YU7面临更残酷的现实:
产能拖后腿:订单量是SU7的3倍,但工厂产能跟不上,交付周期拉长至近1年,买家耐心耗尽;
竞品虎视眈眈:特斯拉Model Y等对手趁机“截胡”,用现车挖走等待中的用户。
小米的“反黄牛”暗招
官方限制锁单后修改购车人信息,黄牛只能通过“伪造亲属关系”或“提车后过户”钻空子,操作成本飙升;
客服明示“建议走正规二手车交易”,变相劝退投机者。
三、市场正在回归理性:车终究是拿来开的!
黄牛暴利时代终结
早期黄牛4000元收单,转手卖1.7万;如今加价空间缩水至10%,部分订单甚至亏本。有黄牛自曝:“这就是赌,赌输了认栽”。
消费者的觉醒
拒绝为情绪买单:YU7的“生态光环”敌不过真实体验,试驾后退单增多;
政策理性决策:宁可原价接盘年底前能提车的订单,也不碰“年后的税坑单”。
小米YU7本是台好车,但被黄牛和跟风党炒成了“金融产品”。当狂热退去,只剩一地鸡毛:
对黄牛:囤单炒作是刀口舔血,政策+产能随时教做人;
对用户:车不是盲盒,省下的税钱比黄牛加价实在得多。
此刻,二手平台那些原价转单的卖家,或许正懊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