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在降目标,吉利逆势上调三百万,全靠内部整合

当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收缩战线时,吉利却甩出一张“逆势加码”的牌——2023年销量目标上调30万辆,相当于多卖出一个二线新势力的全年销量。这操作像极了考场里别人都在交卷,唯独他举手说“老师,我再检查半小时”。但别误会,吉利可不是硬撑面子。翻翻账本就会发现,这波操作背后藏着一场教科书级的内部整合:供应链成本砍掉8%、研发效率提升20%,连工厂的螺丝刀都算进了降本清单。

别人都在降目标,吉利逆势上调三百万,全靠内部整合-有驾

第一幕:行业寒冬里的“反常识操作” 今年上半年,车企老板们的关键词是“活下去”。特斯拉带头降价,比亚迪卷出“油电同价”,连奔驰都喊着要砍掉一半燃油车。行业分析师们早把“保守预期”写进了报告,可吉利偏在这时候喊出“全年165万辆”的新目标,比年初计划多了近两成。网友调侃:“要么是喝了假茅台,要么是捏着王炸。”

真相藏在财报的缝隙里。别人降价靠减配,吉利却玩起了“零件共享”:CMA架构下,领克09和沃尔沃XC90的底盘通用率超过70%,一颗螺丝钉能串起三个品牌;雷神电混系统同时塞进博越L和银河L7,研发费摊薄到每台车省下小两千。这就像开餐馆的老板突然发现,酸菜鱼的锅底还能涮火锅,成本立马砍半。

第二幕:车间里的“变形金刚”哲学 宁波春晓工厂的流水线上,同一台机械臂正在给极氪001焊完车门,转身就给smart精灵1拧螺丝。这种“一拖N”的柔性生产模式,让吉利的生产线切换速度比同行快1.5倍。车间主任老周说得更直白:“以前换车型得像搬家似的调设备,现在就跟手机换主题皮肤似的。”

别人都在降目标,吉利逆势上调三百万,全靠内部整合-有驾

更狠的是采购部门的“集中采购”策略。过去各品牌各自为战,如今全集团2000家供应商被砍到1200家,电池采购量直接冲到行业前三。谈判桌上,采购总监甩出年度80万套的订单量,逼得宁德时代给了个“团购价”。这架势,活像小区大妈们组队去批发市场砍价。

第三幕:逆袭背后的“危险游戏” 当然,赌注也不小。领克4S店的销售小林最近发现,来看车的顾客总嘟囔“吉利和领克到底啥区别?”——品牌辨识度成了新难题。更棘手的是库存,6月经销商库存系数冲到1.8,比健康线高了0.3。某西南地区经销商私下吐槽:“厂家拼命压库,我们快成停车场管理员了。”

但吉利似乎早有预案。8月突然宣布所有新能源车标配NOA高阶智驾,直接把30万级的配置下放到15万车型。这招“技术降维打击”让友商措手不及,网友戏称:“以前是买发动机送车,现在是买电脑送四个轮子。”

尾声:卷王的新逻辑 当别人在价格战的泥潭里肉搏,吉利却悄悄改写规则:不是“卖得更便宜”,而是“造得更聪明”。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外行看他在练剑,其实人家在修内功。不过这场豪赌才刚开局,年底要是真能啃下165万辆的硬骨头,明年行业教科书恐怕得新开一章——《论如何边卷同行边给自己补钙》。

别人都在降目标,吉利逆势上调三百万,全靠内部整合-有驾

(你说,这种“自己卷自己”的玩法,会不会把隔壁友商逼出新的内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