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在和一个澳洲修理厂的哥们儿聊天,他一脸无奈地说:这边只要是中国牌子,维修数据不全,我们修车都靠猜。听着这话,我突然意识到,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据我粗略估算(样本有限),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和零跑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被澳大利亚整得挺惨。罚款最高达到1000万澳元,这数字谁听了不心慌?而且他们被指控的原因,主要是维修数据开放不到位,诊断软件更新慢,关键技术参数没披露全,还订阅服务价格高于行业平均。这颠覆了MVIS法规——那就是澳大利亚出的规定,要求车企必须让所有独立维修商和授权经销商一样,能拿到完整技术资料。
你会问了:这维修数据到底严重成啥样?我脑补了一下,差不多就像你买了个智能手机,非得去品牌指定手机店才能修,其他维修店不准搞。维修手册、软件都闭门不让分享,换个小零件价格能贵出50%甚至更多。(体感)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丰田或者本田,在澳市场的售后服务明显畅通。比如丰田新车用车第一年,维修可选渠道多,配件价格也透明得多,平均维修费用至少低10%(样本有限),客户体验好不少。中国品牌如果不打开这扇门,基本等于自个儿挖了坑。
说到这里,别以为只是法律管太严。车企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就像组装一个复杂玩具,数据开放其实就是让更多人拿图纸组装。以前国内专卖店+授权维保是利益链条,售后利润占毛利润可能超过50%(行业样本估算),这配件技术信息不开放等于掌握生死大权。试想,这有点像厨师把家传秘方藏起来,谁要做饭就得来他店里掏钱,你说说消费者干不干?
话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某国产品牌给澳洲市场软件升级的推送,平均延迟时间估计在7到15天之间(体感),而本地品牌只有一天以内,差别立马就出来了。难怪本地修理厂和消费者怨声载道。
但嗯,我这里有点得收回来。刚才说车企数据不开放是故意为之,其实也有技术安全考虑,数据一旦泄露,可能涉及到车辆安全和用户隐私。说白了,这跟给不信任的陌生人开锁匙孔似的,担心被乱用。不过国际上比如欧盟,会让车企培训独立维修人员,发放准入证,确保数据安全又能共享。中国车企如果能玩转这套,也许细节会好点。(思路转弯)
我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是不是部分中国品牌在海外的燃头是因为国内市场长期惯性,没太适应海外合规环境?感觉他们一边买爆销量,一边却没能及时调整全球布局里售后这关,结果就被盯上了。
说到这里,不禁想问:国内市场这种售后封锁模式,真有市场规律的合理性吗?还是说纯粹就是路径依赖,没人拎得清自由竞争的好处?毕竟中国市场这么大,内部不严格,海外就得翻车,你能怪谁?(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中国车企是不是得在全球市场找到一种平衡,不能国内市场一套,出口又一套?
我还记得几个修车师傅吐槽,说Smart怎么成中国车企了?这事儿让我忍不住想起标签错位问题。其实这次事件也像是一个窗口,暴露出品牌定位、研发与供应链适应全球化的差距。不仅是技术数据,还有服务链条、商业模式,全都得重新梳理。
相比国外成熟车企,那边的授权维修和独立维修商关系更透明,生态共赢,甚至还有政府主导的奖励措施,鼓励数据共享。就像德国的数控机床、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一样得保证技术安全,又要开放生态促进创新。汽车行业在这点上真是一样的硬,不能靠封闭解决问题。
再提个临场小计算,比如一辆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维修成本,若因数据不开放,让授权维修收费高出20%,假设5年维修累计30000元,额外成本就是6000元多。扣头一算,这在用户眼里是挺扎心的价格提醒。维修不透明,谁知道这6000元是不是合理跃升?反正感觉就是多花了。
某次跟行业朋友聊,他感叹:国内老是保护消费者,可这保护往往是‘保护’企业不让竞争对手踩上来,消费者利益有时候被蒙在鼓里。这话让我觉得,澳洲这趟整顿,一部分是保护消费者,另一部分……有点像保护本地利益。毕竟谁会无缘无故盯中国车企,一个劲儿地查数据不配合呢?
不过在国内,这算个啥?谁管维修数据?根本没人管啊。别说强制公开,就连维修成本透明都跟奢望差不多。消费者惯怎么维修市场乱象,已经成家常便饭了。说白了,倒是觉得土澳这次挺敢闹,敢站出来干这事。
但这事到底能不能持续?会不会只是个试金石?他们会不会针对进口新能源车,设更多壁垒?要真是这样,中国车企是不是得多长几双眼睛,盯紧政策动向?还有其他国家会不会跟风来一波?
不过突然想想,这个维修数据开放对中国车企来说,是不是也意味着新机会?独立维修商的兴起有可能把市场做活,同时把服务升级变成差异化竞争点?融合开来讲,不开放确实是死胡同。你们说,对吧?
汽车的维修数据不是简单的几个字节,而是链接人与车、品牌与客户的纽带。它的开放,就像给一台机器装了透视镜,虽然风险在,但机会更大。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维修店是不是会变成数据中心、软件调试站?维修数据开放,看上去像是限制企业利润,但从另一个维度,也可能开出一朵产业转型的花。站在消费者角度,这道透明窗怎么开最合理?这恐怕是车企接下来必须自问的问题了。
好,留条给你们想:面对全球越来越多的维修数据开放法规,中国车企到底要怎么找到那个既保安全又畅通的技术与商业平衡点?放手一搏,还是渐进试水?我挺想看看这场戏怎么演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