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和YU7未现身上海车展,小米凭赠品营销登顶热搜?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入口处,数百人顶着烈日排起长队。他们紧盯的不是展馆里的概念车,而是小米展台免费发放的闪电黄棒球帽。这个场景在社交媒体刷屏时,小米汽车副总裁正忙着回应网友质疑:"雷总去哪儿了?YU7为什么还不亮相?"
一、流量狂欢背后的缺席者
四月的上海本该是雷军的主场。2023年他逛展台被围观的视频播放量超800万,2024年北京车展他与王传福同框的画面登上32次热搜。但今年展馆里最醒目的,只剩下工作人员手中成箱的棒球帽。现场媒体发现,领取赠品甚至不需要扫码注册——这与车企常规的获客操作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反常举动背后藏着精妙计算。当同行展台摆出AR互动、AI体验区时,小米选择回归最原始的营销手段。数据显示,车展首日#小米棒球帽#话题阅读量突破2.4亿,是蔚来新车话题的3倍。用网友的话说:"别人卖车,小米卖周边。"
二、跨界玩家的生存法则
在手机行业浸淫14年的小米,正将"参与感"哲学移植到汽车领域。2024年SU7上市时,雷军直播拆解座椅海绵的片段获赞480万;如今免费发放周边,本质是降低用户接触门槛。就像星巴克卖杯子培养潜在客户,小米用49元的帽子让更多人记住闪电黄车漆。
这种打法在科技圈早有先例。苹果发布会送贴纸,大疆新品送徽章,都在用轻量化周边维系用户粘性。但当车企集体效仿时,小米又突然转向——YU7缺席车展的反常操作,反而制造出新的话题真空。这让人想起娱乐圈的"饥饿营销":顶流明星故意缺席红毯,往往比到场更能引发讨论。
三、流量与产品的平衡木
展台工作人员透露,5000顶帽子40分钟发完的盛况超出预期。但狂欢背后,交付中心正在应对新的挑战:SU7车主群里开始出现"雷总天天上热搜,我的订单还要等多久"的抱怨。去年13.5万辆的交付成绩单背后,是用户平均37天的等待周期。
这种现象折射出跨界造车的深层矛盾。手机行业擅长的爆品策略,遇上汽车制造的复杂供应链时,就像短跑选手被迫跑马拉松。雷军考赛照、做冬测展现的决心值得敬佩,但当流量热度转化为具体订单时,生产线每分钟的良品率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四、赠品经济学启示录
小米展台的矿泉水瓶身印着"为发烧而生",这个slogan曾伴随手机业务登上巅峰。如今在汽车领域,免费赠品引发的热度更像是对初心的回归。但汽车终究不是快消品,用户可以为帽子排队两小时,却很难为延迟交付等待两个月。
特斯拉上海工厂用时11个月建成投产的案例证明,汽车行业信奉"产能即正义"。当友商展台展示800V超充技术时,小米需要回答更现实的问题:35万辆年交付目标如何落地?毕竟再精巧的营销,也替代不了生产线上精准运转的机械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跨界造车的激流中,雷军正在验证新的商业逻辑:用手机思维造车或许能赢得开局,但要想穿越周期,终究要回归汽车工业的本质。那些排队领帽子的年轻人,终将在某天用真金白银投票——到那时,流量泡沫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的品牌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