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豪华汽车品牌的名字,需要靠“正统”二字来证明自己,它究竟是在捍卫身份,还是在焦虑地寻找存在感?
这不只是一个关于“四环”还是“AUDI”的命名之争,而是一场发生在时代裂变中的身份困局。最近,奥迪中国南北两大合资公司——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围绕品牌命名与渠道归属的暗流终于浮出水面。一方坚持“奥迪”才是根正苗红的称呼,另一方则高举“AUDI”全球品牌战略的大旗,试图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另起炉灶。表面上看,这是品牌管理的内部博弈;但往深了看,这其实是一场传统与未来的拉锯战。
我们不妨先拆解这场争执的底层逻辑。一汽奥迪经营四十余年,从“官车”到“灯厂”,从A6到Q7,它几乎是几代人对豪华车的集体记忆。它的渠道、口碑、客户忠诚度,都建立在“奥迪”这两个汉字之上。而上汽奥迪的出现,像是一次“空降兵”式的布局,主打A7L、Q6和电动化的Q5 e-tron,试图用更年轻、更国际化的“AUDI”标识,切割开一段新叙事。问题是,消费者买账吗?
数据或许比口号更诚实。2024年,奥迪在中国的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不足15%,而同期宝马i系列和奔驰EQ系列虽也未爆发,但品牌认知更统一。反观特斯拉和蔚来,一个靠全球统一标识,一个靠用户社群,早已跳出了“名字该叫啥”的初级争论。它们关心的是:你的车能不能自动驾驶?电池多久衰减?服务能不能上门?当新势力在重构用户体验时,传统豪华品牌还在为“叫奥迪还是AUDI”扯皮,多少显得有些脱节。
更讽刺的是,这场南北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德方总部的“分而治之”策略。大众集团希望借助上汽的制造与渠道能力,加速电动化转型,又不愿彻底动摇一汽的根基。于是,AUDI成了“试验田”,奥迪成了“基本盘”。可市场不是试验室,消费者也不是小白鼠。我在朋友家吃饭时听他吐槽:“我去年买A6,销售说这是‘纯正奥迪’;今年看Q5 e-tron,又说‘这才是未来AUDI’——我倒想问,我那台A6,一夜之间就不正统了?”
这种割裂感,正是品牌最大的隐患。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认知失调”:当人们接收到矛盾信息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回避。当一个品牌自己都说不清“我是谁”,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你强调“四环才是正统”,年轻人可能反问:“那特斯拉没环,不也成神车了?”你强调“AUDI全球化”,老客户却觉得“洋名字听着像山寨”。
有意思的是,放眼全球,奥迪在德国、美国、日本都统一使用“AUDI”标识,唯独在中国,“奥迪”作为注册名深入人心。这本是一种文化落地的成功,但现在却成了转型的包袱。就像一个人习惯了用中文名行走江湖,突然要在国际会议上坚持用拼音署名,既怕别人认不出,又怕显得不够“洋气”。
但时代已经变了。十年前,品牌名称决定认知;今天,认知由体验定义。我同事最近换了车,从奥迪A4L换成了小鹏G9。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是不爱奥迪了,而是小鹏的语音助手能听懂我老婆的四川话,OTA升级比4S店预约还快。你说‘正统’重要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让我少操点心。”
所以,当我们在争论“四环还是AUDI”时,真正该问的是:用户还在乎这种“血统论”吗?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品牌护城河早已从“标志+广告”转向“软件+服务+生态”。奥迪引以为傲的quattro、灯光技术,在自动驾驶算法和座舱交互面前,正逐渐变成“加分项”而非“决定项”。
这场南北之争,或许最终会以某种妥协收场:比如“奥迪”主燃油,“AUDI”主电动;或者统一标识,分渠道运营。但无论结果如何,真正的输家不是某一方,而是那个还在用上世纪的品牌逻辑,去应对21世纪用户需求的思维定式。
未来回头看,我们可能会发现:不是“奥迪”和“AUDI”谁更正统,而是当整个行业驶向无人区时,谁还能让用户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豪华”。名字可以争论,但时间不会等你。当新势力已经开始讨论AI司机和车载元宇宙时,传统豪华品牌还在为叫什么争执——这本身,或许就是最深刻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