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中,央企与私企的划分如下:
一、央企汽车品牌(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
[1]中国一汽集团
核心品牌:红旗(L5、H9等)、奔腾、解放(重卡)
合资品牌: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丰田
#中国一汽收购整合兼并#
一、自主品牌红旗:
一汽核心高端乘用车品牌,定位豪华市场,近年加速电动化转型。
解放:专注商用车领域,包括卡车、新能源物流车等,2025年新能源车型销量显著增长。
奔腾:覆盖中低端乘用车市场,逐步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升级。
夏利:曾为经济型轿车代表,近年逐步整合至一汽新能源战略中。
吉林:主打微型车及轻型商用车,如一汽佳宝等车型。
[2]东风汽车集团
子品牌:岚图(高端新能源)、奕派(家用市场)、猛士(硬派越野)
合资品牌:东风日产、东风本田
#东风兼并整合#
一、自主品牌整合主流乘用车品牌
东风风神:定位主流市场,涵盖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如奕炫、皓极等)。
东风奕派:科技电动品牌,整合后与纳米品牌合并,聚焦15-25万元价格段(代表作eπ007)。
东风纳米:国民纯电品牌,专注5-10万元经济型市场(如纳米01)。
整合动作:
2025年6月,东风将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合并成立“东风奕派科技公司”,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一体化运营。
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车型包括FREE、梦想家等,计划赴港上市。
猛士科技:豪华电动越野品牌,代表作猛士917。
商用车品牌:
东风乘龙(中重卡)、东风霸龙(重卡)、东风龙卡(特种车)等。东风小康(微型车)、东风风行(MPV/SUV)等。
二、合资品牌中的国产化布局部分合资品牌通过本土化生产纳入东风体系,例如:东风启辰(东风日产旗下新能源品牌)。东风灵悉(东风本田新能源序列)。
三、其他关联品牌
东风风光:隶属赛力斯(东风为二股东),聚焦4-15万元市场。
东风风行:东风柳汽子品牌,主攻MPV/SUV。
四、战略调整背景近年东风通过品牌整合应对市场压力,例如2024年三大主流品牌销量同比增长82.4%,同时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出售东风本田发动机股权),加速新能源转型。
[3]中国长安汽车集团
新能源布局:深蓝(智能电动)、阿维塔(高端纯电)、启源(全电数字系列)
传统车型:CS系列、UNI序列
#长安汽车兼并整合#
一、自主品牌长安品牌:
核心自主品牌,涵盖轿车、SUV、商用车等系列,包括长安引力、长安启源等子序列。
深蓝汽车:新能源品牌,主打智能化与电动化车型。
阿维塔:高端智能电动品牌,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开发。
长安凯程:商用车品牌,专注微卡、轻客及皮卡。
长安欧尚:经济型乘用车品牌,覆盖SUV和MPV市场。
二、兼并或全资收购的国产品牌哈飞汽车:
通过中国长安集团整合,生产微型车及商用车。
东安动力:并入长安体系,提供发动机及动力总成支持。
长安铃木:2018年以1元收购日方股权,成为全资子公司。
三、合资品牌(部分已终止合作)现存合资品牌:
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林肯。已终止合作品牌:长安标致雪铁龙(DS)、长安沃尔沃。
二、地方国企汽车品牌(省/市属)
[4]上汽集团(上海)
自主品牌:荣威、名爵、智己(高端智能)、飞凡(新能源)
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
#上汽集团收购整合#
自主品牌荣威:2006年推出,技术源于收购的英国罗孚汽车,2022年成为中国女足合作伙伴。
名爵(MG):1924年创立的英国品牌,以运动性能著称,后被上汽收购。
上汽大通:覆盖商用车及乘用车领域。
跃进:商用车品牌,纳入上汽体系。
五菱:上汽持股50.1%,主导权在中方,定位经济型车型。
宝骏:上汽与五菱联合推出,主打性价比市场。
飞凡汽车:原为荣威旗下新能源品牌,2021年独立后于2024年底重新并入荣威体系。
智己汽车:高端新能源品牌,由上汽主导。
R汽车:新能源子品牌,后整合至飞凡或荣威。合资品牌(含中方控股)
上汽大众:与德国大众合资,中方占股50%。
上汽通用:与通用汽车合作,涵盖别克、雪佛兰等。
上汽通用五菱:中、美、印尼三方合资,上汽控股。
申沃客车:与沃尔沃合资的商用车品牌。
上汽依维柯红岩/南京依维柯:与菲亚特合资的商用车企业。
整合动态
2024年起,上汽加速品牌整合,如飞凡汽车回归荣威体系,以应对新能源转型压力。
[5]广汽集团(广东)
核心品牌:传祺、埃安(AION系列)、昊铂(高端纯电)
合资企业:广汽丰田、广汽本田
#广汽收购整合#
传祺:主打中高端市场,2024年销量微增1.99%,2025年将推出与华为合作的高端车型。
埃安:原专注纯电车型,2025年引入增程技术,并推出亲民车型AION UT。
昊铂:独立运营的高端品牌,2025年发布大型SUV昊铂HL,对标理想L8等车型。
*其他自主品牌动态
广汽吉奥:原经济型乘用车品牌,已整合至传祺体系。与华为合作新品牌
“启境”:2025年9月宣布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合资品牌(非国产)补充说明广汽旗下合资品牌如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未纳入国产兼并范畴,但自主品牌整合中已逐步弱化对合资依赖,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占比超60%。当前广汽自主品牌战略聚焦电动化与智能化,2025年计划推出7款新车,涵盖纯电、增程等技术路线。
[6]北汽集团(北京)
自主品牌:极狐(αT/S系列)、北京越野(BJ系列)、享界(鸿蒙生态车型)
合资品牌:北京奔驰、北京现代
#北汽兼并组合#
*自主品牌:
北汽绅宝:源自瑞典萨博技术,后由北汽收购并发展为高端乘用车品牌。
北京汽车:涵盖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车型,是北汽的核心自主品牌。
北汽昌河:原江西昌河汽车,主打经济型乘用车和商用车。
北汽幻速:专注于SUV和MPV市场,定位中低端消费群体。
北汽威旺:以微型车和商用车为主,满足城乡市场需求。
北汽新能源:独立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代表车型包括极狐系列。
*合资品牌:
北京奔驰:与戴姆勒集团合作,生产豪华车型如奔驰E级、C级等。
北京现代:与韩国现代合资,覆盖轿车、SUV及新能源领域。
福建奔驰:与戴姆勒合作的商用车项目,生产高端商务车。
*其他关联品牌:
福田汽车:北汽控股的商用车品牌,涵盖卡车、客车等。
极狐(ARCFOX):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与华为、麦格纳深度合作。
享界:北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首款车型享界S9定位豪华市场。
三、私企汽车品牌
[7]比亚迪
业务覆盖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及电池技术
#比亚迪兼并组合#
1. 秦川汽车(2003年收购)比亚迪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份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后逐步实现全资控股。该企业原为陕西本土车企,生产过北方奥拓等车型,后成为比亚迪核心生产基地,覆盖王朝、海洋系列及腾势、方程豹等品牌的生产。
2. 腾势汽车(合资品牌)比亚迪与奔驰(戴姆勒)于2012年合资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专注中高端新能源车。腾势融合比亚迪三电技术与奔驰制造标准,初期因市场定位问题销量不佳,后随新能源市场爆发逐步发展。
3. 其他整合案例比亚迪通过技术输出和产能整合间接影响部分品牌,例如其西安工厂为多品牌代工,但未直接兼并其他传统国产车企。此外,行业整合趋势下(如吉利、长安等车企合并),比亚迪更多通过技术合作而非并购扩大布局。
[8]吉利汽车
子品牌:帝豪、领克、极氪(高端电动)
#吉利汽车收购整合#
一、核心自主品牌整合吉利主品牌作为基础品牌,涵盖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车型,如“中国星”系列。吉利银河2025年整合几何、翼真、雷达等品牌后形成的新能源中坚力量,聚焦中高端市场。领克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中高端品牌,2025年完成与极氪的合并,实现协同开发与运营。
二、收购后的国产品牌整合
极氪:原为独立新能源品牌,2025年7月被吉利全资收购并退市,与领克合并后成为高端电动化载体。几何原为独立纯电品牌,2025年并入吉利银河体系,专注年轻化市场。雷达新能源商用车品牌,整合至吉利银河后强化绿色物流布局。
三、其他关联品牌宝腾:通过收购49.9%股份及经营权,拓展东南亚市场。
路特斯:控股51%后加速电动化转型,但定位为国际化超跑品牌。
[9]长城汽车
子品牌:哈弗、魏牌(WEY)、欧拉(新能源)
蔚来、小鹏、理想
专注智能电动车领域,属民营资本主导
#长城汽车收购整合#
一、自有品牌整合哈弗:作为长城汽车的核心品牌,专注于SUV市场,代表车型包括“国民神车”系列。
魏牌(WEY):原为高端SUV品牌,2022年与坦克品牌整合,由坦克品牌CEO刘艳钊兼任魏牌CEO,共同推进新能源转型。
坦克:独立运营的硬派越野品牌,与魏牌整合后共享资源。
欧拉:2018年推出的新能源品牌,主打女性向电动车(如好猫、黑猫),2022年与沙龙品牌合并管理。
长城皮卡:保持独立运营,专注皮卡车型。
二、收购的国产车企及工厂
新龙马汽车:2022年收购其福建龙岩工厂,用于扩大产能。
众泰临沂工厂:2022年签约接手,整合为长城的生产基地。
猎豹汽车荆门工厂:收购后用于补充产能。
汉腾汽车上饶工厂:
纳入长城生产体系。
汉龙汽车大冶工厂:通过收购获取制造资源。
长征汽车:2024年收购河北长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卡车市场。
三、其他战略布局半导体技术:
2025年收购无锡芯动半导体80%股权,强化电动化与智能化产业链。
海外工厂:如巴西奔驰工厂(仅收购资产,非品牌)。总结长城汽车的收购策略以“产能整合”为主,而非直接吞并品牌,通过低成本获取工厂资源快速扩张。其品牌体系目前以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皮卡为核心,同时通过收购工厂和技术公司完善产业链布局。
[10]关键区别
央企: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如红旗的高端化、长安的智能化转型)。
地方国企:侧重区域经济拉动(如广汽埃安对广州新能源产业链的贡献)。
私企:市场化运作灵活,技术迭代快(如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蔚来的用户生态)。
统计并不全面,望能补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