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陈震这波操作挺让人又爱又烦的。
你想啊,他现场开小鹏X9,在封闭测试场里重演那个劳斯莱斯闪灵事故的场景,也就是对向停着车,主动开辅助驾驶撞过去,看着刹车反应,这本来是给行业秀安全的,甭管是黑是白,一切在可控环境下的测试。
他自己说了,任何一台中国品牌车的辅助驾驶都不会出这事儿。听着倒是挺自信。
但网友们炸了锅,说这不尊重伤者和家属。我翻了下网上的评论,有点过激也有点道理。问你:真有人觉得模拟事故比真实事故伤害更大么?我体感大多数是传媒人借机炒作流量,大家都想蹭这波热点,谁不服丫?
我同意小鹏员工那句话,去证明中国车企在安全方面的领先实力,这场测试确实有它的价值。当下豪华品牌很会玩智能辅助,但实际落地时,漏洞不少,尤其场景太复杂还容易踩坑。咱们国产车是否能真做到安全领先,这得有数据说话。
但我得承认,我原先以为这种影视翻拍,类似事故复刻挺生硬,很割裂情感。后来一想,这其实也合理——在可控环境里模拟极端事故,是研发里假设场景一种,很多软件算法就是这么一条一条踩过来的。
对比对比,我跟几个做辅助驾驶系统研发的朋友聊过,他们说,国外大牌测试经费动辄上亿,国内车企靠折腾堆出来的测试场景相对节俭不少。这场有近20家媒体老师参与,估计现场设备和场地估算成本也得几十万吧。陈震这样的测试,有时候就是补足场景覆盖的缺口。
车主小张跟我说,他买车时,最看重的就是辅助驾驶的稳定性。他直言:你说拿小鹏比劳斯,还真不敢说大品牌肯定比国产稳。
这让我有点反思,其实同价位车里,辅助驾驶实际体验差别可大着呢。几万块到几十万案场,感受一个是轻度辅助,一个是半自动驾驶,用户感知天壤之别。
顺便插一句,我看这点,很像供应链博弈——车企给辅助系统换传感器,换芯片,功能就像拼积木,成本花得不同,体验也不同。研发里头,这活儿就是拉链一样,得兜住每一个节点,漏一脚就出bug。
说回来,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笔记,疫情期间不少车企都靠闭环测试队伍拉活动,在行业里掐指算,这种安全展示稍有不慎就遭喷。特别是安全事故复刻这种事情,情绪敏感包袱特别重。就像你跟领导说咱们来模拟断链翻车,领导第一反应未必是技术好,往往更多是这事能不能操作,别被举报。
我个人小猜测(样本少),陈震这么弄,有点儿先声明,再炫耀的意思,毕竟他本身就是车评圈头部,再给自己口碑打安全牌,似乎还能省点采访费用,何乐不为?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有点小嫌麻烦,这次直播,虽然热闹,但跟姓名和人家实际受害家属那层情感,距离到底几何,我不置可否,也不是对公众透明度最友好。难不成车评人都得绕着祸害避开?这有点理想化了。
媒体老师,这称呼够意思的。老师二字在圈里越来越泛滥,稍微懂点儿就敢叫老师,心里不免吐槽半句。谁没讲过几句溜溜顺口的车话,难不成都得端茶送水请假条?真有意思。
对了,讲到辅助驾驶,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如果真出了事故,小鹏的保修成本会高大概多少?我粗算,人家打个折,损失在1万代码修复费加上传感器整换,差不多得1-2万,具体看事故等级。
你说保险能不能cover这一部分?我估计大多数车主不清楚。辅助驾驶这块,很像手机软件升级,平时省心,真出问题就怪谁?车厂?软件商?售后?特别是同价位车,修起来有的便宜几十,有的贵几百,实操里差别挺大。
顺带再多跑题几句,陈震那句闪灵事故换任何中国品牌辅助驾驶都不会发生有点大,说得像国产辅助就很完美,这其实有点理想化。我估摸着,任何品牌都没法保证百分百安全,尤其辅助驾驶正处在成长期,各种极端场景踩坑都是常态。这里我得给自己踩刹车,毕竟人工智能毕竟不是上帝。
我倒真想问问你,看到陈震这个演示,你觉得这算不算对行业的正向推动?还是又一次消费事故流量的蹭热点?毕竟,安全本身就是条很长很复杂的路,先别光盯着灯光秀,脚底板沾泥土的实际表现更能说明问题。
这事让我想起那个测试场地角落里,一块不起眼的铁质警示牌,上面写着安全无小事,事故无重演。你说,这样的警示,是不是更值得咱们每一个车评人和车企去铭记?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