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和华为这对昔日的“黄金搭档”突然翻脸,像极了那些剧里一秒变脸的老友记。
你想啊,7000人的华为ADS团队,说白了就是个巨无霸,人才济济、资金雄厚,一路狂奔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大道上。
而奔驰呢?
不声不响地转头抱住Momenta这位小鲜肉,新鲜、有冲劲,却还没法跟华为比肩。
这操作,看得人直挠头——这是打算自己单飞还是赌个未来?
先别急着喷,我也知道Momenta不是吃素的。
中国AI圈儿里的新星,算法灵活、数据玩得溜,也少了一堆传统车企那种死板包袱。
但说到底,你拿一个刚起步的小伙子去顶替已经跑出百万公里实测、背后有资本金山银山撑腰的“大哥”,这仿佛让人想到那个蹦跶几下就喊累的小弟弟,要去跟拳击冠军过招……真心给他点掌声,但能不能撑到最后,还得看戏。
其实,这场分手早有征兆。
过去几年合作时,那叫一个尴尬:两边谁都不想做配角。
奔驰惯用的是豪门式指挥棒,不太爱听别人摆布;而华为则是典型的硬核派,“我来定规矩”气场全开。
有时候,一个强势遇上另一个更强势,就像两个大佬抢遥控器,吵架不可避免。
别忘了,这事儿不仅仅是技术较量,更掺杂着文化差异和利益博弈。
一家德国老牌车厂习惯了慢工细活加稳扎稳打,而一家中国科技巨头则喜欢快刀斩乱麻、大规模烧钱拼速度。
这俩放一起,有火花,也有烟雾弹。
讲真,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正处于风口浪尖。
从电动化到智能网联,再到无人驾驶,各种力量交织成一锅炖汤。
不少国内厂商曾经自信满满要靠自家力量搞定智能驾驶,可最终不得不开门求助外援,这多少暴露出骄傲与现实碰撞后的狼狈。
而奔驰此举,好像又重演了一遍类似剧情,只不过换成跨国版舞台罢了。
说起来,其实他们可能觉得投向Momenta更好掌控节奏,小公司反应快、不那么复杂。
但问题是,当你的对手是一座钢铁长城,你却选择用积木搭桥,总感觉哪儿不踏实。
有人会问:“难道实力悬殊就不能试试创新吗?”
答案当然不是绝对否认。
不过毕竟那可是百万公里测试经验铺底的大企业,比拼短期爆发力显然还有距离。
回头看看舆论阵营,也是热闹非凡。
有些网友站队支持“momenta黑马”,羡慕它敢拼敢闯;另一部分则嘲笑奔驰“耍脾气”“丢掉宝贝”。
但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划清界限,每一次决策背后都有利益纠缠、人性博弈,还有文化冲突。
我倒觉得,坚持自己的打法即便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而盲目妥协未必能赢得尊敬——这种故事,我们身边天天上演。
顺带提一句,就拿娱乐圈来说吧,比如黄磊一家最近被网友围观,他们穿着朴素走街串巷,引发网友炸锅:“是真接地气还是摆拍?”
明明孩子衣服干净整洁,却被无限放大解读,人类好奇心什么时候才能休息?
汽车行业亦如此,对事件表面现象过度解读,却忽略背后的复杂逻辑和艰辛努力,这是社会通病,不止发生在某个领域。
从商业战略角度看,奔驰如今可谓孤注一掷,在押宝年轻潜力股Momenta,希望借助其灵活机动脱颖而出。
但眼前挑战巨大:缺乏庞大资金投入,没有海量真实道路测试数据支撑,一旦失误风险可不小。
如果你把整个自动驾驶市场当作赛场,那么现在看来,大多数观众依旧押注华为这一方,因为它的数据积累和研发体量,无疑占据压倒性优势。
话说回来,如果时间倒退五年,多数业内人士肯定不会相信这么大的巨头之间会撕破脸皮改投小伙伴。
当初大家都以为合作共赢才是王道,现在变成“我要跳槽找新人”的戏码,是时代变化还是各怀鬼胎?
咱们且看且猜,也许几年之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局面,也许就是今天所谓“小人物”的逆袭神话开始萌芽的时候……
总之,这波操作告诉我们一点:智能驾驶这个江湖,从来没有永远坐镇第一的人物,高墙内部随时可能出现裂痕,而这些决定往往夹杂更多层面的考量,不只是代码行数或烧的钱多寡那么简单。
那么你怎么看?
是不是也觉得宝马奥迪都该紧张起来了?
或者认为这次断舍离,是一种勇敢冒险,又或纯粹折腾?
聊完这些,我只想问一句:如果换成你,要不要赌这个未知数,把稳定的大树砍掉迎接新苗生长?
欢迎留言吐槽分享,让我们一起扒拉扒拉这个正在变天的智能驾驶江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