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21年终登港交所,六次折戟后逆袭,这家技术宅如何厚积薄发?

“21年磨一剑,奇瑞终于在港交所敲钟!”这不是武侠小说中的桥段,而是一家汽车企业梦想成真现实版的大戏。从首次启动上市计划到今天的成功登陆市场,奇瑞整整走了21年。这得多“锲而不舍”,才能在市场上一跃而起?比开盘价涨了11.22%的股票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个故事承载的企业耐力与恒心。

奇瑞21年终登港交所,六次折戟后逆袭,这家技术宅如何厚积薄发?-有驾

先来看数据,奇瑞此次IPO募资91.4亿港元,一跃成为今年港股“募资之王”,这成绩让不少同业兄弟羡慕。但别忘了,奇瑞的增长曲线同样惊人:营收三年暴增到近三千亿,复合年增长率70.7%,堪称自主车企中的“清华学霸”。更别提那57.1%的年净利增速,连华尔街的分析师看了都得点头称赞。

可有意思的是,这家“学霸车企”的上市历史堪称一部悲情剧。从2004年起,奇瑞折腾了整整21年才正式登陆市场,这中间有六次的折戟让人不由得感慨——为何一直未能突破市场的门槛?要知道,国内那些“老铁”车企,比亚迪早在独领风骚,吉利和长安也早已成功融资,奇瑞却作为少数未上市的整车企业“收山修炼”了这么久。归根到底,或许是奇瑞从“技术流选手”转型为“玩家”之路走得有点“慢节奏”。

奇瑞这21年曲折的长跑,像极了一个典型的“技术宅”角色。成名靠技术,别的企业疯狂圈钱、讲故事砸市场时,奇瑞更习惯闷头搞研发,出了一批批爆款,比如家喻户晓的奇瑞QQ,再比如近年来热销的瑞虎和星途系列。然而,这种“会造车不会营销”的路子让奇瑞迟迟未能突破规模的天花板。没有规模,就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赛道上脱颖而出。

当别家车企纷纷奔着智能化、新能源化的赛道狂飙突进,奇瑞好像才刚刚意识到“的车票”有多重要。好在,如今摆在眼前的数据证明,奇瑞的壮志雄心并未被时代抛弃。尤其在新能源车和出口市场这两块,奇瑞动作频频。2023年,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突破30万辆,出口市场年销量更是一度逼近50万辆,成为国内出口量第一的车企。可以说,这次上市的“故事”,也总算让市场听得信服。

接下来的问题是,钱到手了,奇瑞要怎么花?从过往的经验来看,IPO募集资金光多不够,得用得其所,能投资未来增长的“护城河”。眼下的车市,新能源这块大蛋糕被比亚迪们啃得差不多了,传统车企连汤都快没得喝,而智能化的电动车又是烧钱无底洞,奇瑞有没有信心和能力在这场攻坚战里反超,才是关键。

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国际市场上的“奇瑞故事”。作为出口量第一的车企,奇瑞显然意识到,国内的新能源车竞赛已经“内卷到无法呼吸”,而海外市场正是中国品牌突围的新舞台。尤其是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低、竞争压力相对小的亚非拉国家,奇瑞的机会并不少,关键看这次IPO后,企业能否用的“弹药”把全球市场啃得更深、更扎实。

奇瑞这次敲钟,不只是的狂欢,更像是一个迟到了21年的成人礼,诉说的是“厚积薄发”的企业精神。仔细想想,六次上市未果,却从未妥协;在焦灼的利润竞争中闷声搞研发,却最终逆势突围。这背后不仅是时间的打磨,更是一种坚定信念:即便起点落后,实力足够强也终能赶上。

现实中又有多少个人或企业,不也是像奇瑞一样,才刚从失败里爬起来,就匆匆认命?如果奇瑞都能用21年的努力换来今天的高光,你的坚持,真的就毫无意义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