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隐藏式门把手要玩完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差点把手里那杯十几块钱的咖啡喷出来——难道终于有人良心发现,准备拯救祖国几百万被“科技美学”绑架的老司机和新手了?老天是看不下去了,还是哪位领导最近也被冻手冻到怀疑人生?总之,门把手这玩意儿,终于要正儿八经地被关进笼子了,工信部出场,扛起了拯救门外呆傻群众的重任,据说要从根上砍,计划一刀切“隐形”。当然,也留了一年的缓刑期,给造车新势力们预备一节“亡羊补牢”的公开课,届时某些“开门如解谜”的车型,可以直接进历史博物馆,供后人参观:这里躺着一段科技自嗨的骨灰。
要说可怜也是真的,隐藏式门把手这几年活得也不容易,刚刚在各种发布会上刷了几脸科技感,社交媒体上还没得瑟完,转眼就被网友嘲讽成“智商税”。不是不明白,是真假时髦抓错了重点。每天有无数车主上演现实版“开门大作战”:冬天冰霜降临,门把手一冻就罢工,掰不动,弹不出,说好的智能,关键时候比智障还不如。你说平时耍耍帅也就算了,碰上大雨天,你怀里抱着娃,手里拎着菜,还得一边跟门把手讲道理一边等待它加载完成,有没有考虑过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难题?美学和实际,总算被广大网友一阵“血泪史”怼到理智回归。
千万别说我危言耸听,动不动就“安全第一”,这话听多了容易被拿去做广告词,但你问问那些见识过车祸现场的人,一点都不夸张。某些新势力车型火力全开,结果真正起火的时候,救援人员连门把手都找不到,打不开,人救也救不出来。碰撞断电,隐藏门把手直接“装死”,那场面别说救人,连碰瓷的都得先咨询下最近的机械匠人。你掏几十万以为买了科技,实际却被关进了自己的铁皮盒子里,连个物理锁都不给你留,这不光是智商税,简直是生命税。
说回来,门把手这东西,百年来没啥大进化,是因为简单,有用,靠谱。机械门把手不用电,不怕冻,人在极端条件下一拉就开,关键时刻保命的东西怎么就成了落后代表?当然不是说谁都喜欢原始社会,一身毛皮加手摇火种,可科技进化的底线得是——别把人命当凉拌青瓜给切了换风阻系数,整车流线型就能多省几个油钱还是直接飞天了?门把手这点风阻,说起来像恋爱中的承诺,听着都美,从不兑现。
现在某些同学脑洞大得很,为了隐藏门把手,能给汽车整出好多套“智能交互”:轻按不行重按,重按不行等它苏醒,等它苏醒还不行还得重新解锁,用户体验就像玩解密类游戏,可咱买的是车,又不是报名参加极限逃脱。开门这事儿,若还需要看说明书,那估计比银行卡转账还要让人抓狂。生活这么难,没必要再给自己添堵。而且厂商们听到风声后也不是不补救,有的赶紧加机械冗余方案,可加归加,藏得跟黑帮藏宝箱似的,救援时先撬盖儿拔螺丝,最好再上道五年高数,谁救得了就看谁天赋秉异。
其实,门把手的衰落不是单个设计师拍脑袋的错,这是整个汽车圈“造型为王”“炫技至上”的集体病:恨不得把一切都藏起来,后视镜藏,门把手藏,轮毂藏,看得见的都得尘封,最后方向盘可能也打算刷成全息投影。这种执念下的“创新”,无非把问题从明面推到暗处。车主变成了被动玩家,被新科技反复调戏。从一个拉手到一场冒险游戏,这才是真正的科技黑色幽默。
明明买的是便捷,结果天天被逼体验脑筋急转弯;明明是防盗,实际上连自家门都进不去。话说得漂亮,每个品牌都自封为“新一代创新引领者”,但挂在嘴上的创新多半沦为花活,实用性和安全性悄悄从后门溜走。要我说,这些美学先锋大可去参加米兰设计秀玩玩高冷,别拿用户的命当草稿练格调。
别以为工信部新规只是管个小门把手,实际上是给满世界歪风邪气的汽车美学来了剂清醒剂。新规明确要求:门把手必须预留物理解锁,机械冗余必不可少,这等于是在明晃晃地打车企的脸:别整花活,用户安全不是你们可以“云设计”出来的。都说科技向善,可科技只要离开了人的需求,生动一秒冷冰冰十年。半隐藏门把手能留下,原因很简单,该省的风阻省了,该保的安全没丢,这才是真正的成熟。用户不是小白鼠,也不全是网红拍照,真正的创新,不是把用户变成设计献祭品。
眼下的状况是,车主们倒挺配合新规,网络上一片叫好:终于要清理门户了!很多车主发出一句肺腑之言——造车请考虑生活,请尊重常识,谢谢!谁也不想因为追逐个别创新变成测试员,更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安全变成一组数据玩具。你打着科技革命的旗号,其实不过是变着法儿让用户适应你的那些bug,明明是为了美学实验,最后让车主成了交互设计的群众演员。真创新要接地气,真安全不能靠产品发布会的PPT“保命”。
说来也尴尬,当初所有豪言“全隐藏就是未来”还挂在官网,如今突然一刀切下去只能嘲讽自己当时太天真。肉身还没飞升,门把手已经升级为绝版,昔日高科技化身,今晚就做明日黄花吧。你还别不服,用户之所以怀念传统门把手,不是思维落后,只是人性实在,不需要太花哨。毕竟咱只是想好好开个门,不是来解锁人生新副本。
至于那些还想钻空子的厂家,别忘了:机械冗余这四个字,光写在产品介绍里没用,关键时刻能不能用上才是硬道理。毕竟,硬核救援现场没人想看到工程师在旁边支招说:“这卡扣按住三秒,橡胶帽掀起来,用隐藏螺丝刀拧三圈,再找说明书第三页……”那时侯就真不是用户谜底,是现实的讽刺。
回头看整个行业,门把手事件看似小,不过是工业设计中的一粒灰,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科技的进步不能建立在用户的不便上,也不能杀死常识背后的安全网。创新这个事儿,真得慢下来多想两步,不能光顾着在朋友圈刷存在。用户不是科技公司的道具,所有方便生活的主张才是车企真正的立足点,不然豪华内饰只剩车内空气循环,华丽灯光只剩关门关灯。
最后呢,还得给“时代的眼泪”藏一首诗:门已开,地已冻,科技美学请上路。大冷天、暴雨天、出事故时,如果有一个结实的门把手在你身边,你一定会对设计师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你没让我变成整车安全测试的牺牲品。
总结一句,车,不是高科技的炫技会,更不是自恋的造型艺术展。它是许多人生活里通勤的生命线、全家出行的护身符、往返柴米油盐路上的工具。门把手死则科技永生,门把手生则车主无恙。你是要PPT的尖端,还是生命的保底?新规之下,那些迷恋“创新”皮囊的车企与设计师,是时候回到现实了。门把手里包藏着的,不止是冷冰冰的机械,更是一个行业的底线和良心。
说到底,做不到为人服务的科技,是没什么资格要求被人膜拜的。点赞的,点在看的,觉得不行的,欢迎留言拍砖。反正门好不开,但话题总是随手就能打开的。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汽车生活,讽刺不?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