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和它的创始人雷军,真可以说是车圈里最热闹的话题了。
这边,第二款车YU7火到不行,雷军正乐呵呵地跟网友们商量要不要给车改个更响亮的名字;可另一头,第一款车SU7的准车主们却是一肚子火,感觉自己被小米给“上了一课”。
这一喜一忧,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背后,是小米的幸福烦恼,还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次考验?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捋,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先说这件高兴事。
小米的第二款车,叫YU7,那叫一个火爆。
发布会开完,短短18个小时,就锁定了将近25万辆的订单,这热度比他们第一台车SU7还高。
雷军自己都高兴地说,这简直是创造了汽车界的销量奇迹。
按理说,车卖得这么好,应该是皆大欢喜。
可雷军偏偏有了个“新想法”,他觉得YU7“标准版”这个名字,有点委屈这款车了。
他在社交媒体上跟大家说,咱们这个标准版,可不是别人家那种啥配置都没有的“丐版”车。
续航八百多公里,用的是英伟达的高端芯片,连激光雷达这种高科技玩意儿都是全系标配,这配置拿到别的牌子里,怎么也得叫个“Pro”版或者“Max”版。
现在叫“标准版”,总让人误会是最低配,这不就吃了哑巴亏嘛。
为了这事,雷军还特地在网上搞了个投票,问大家伙儿的意见。
结果挺有意思,两万多人参与,超过七成的人都觉得,还是低调点好,就叫“标准版”吧。
你看,这事表面上是雷军在征求意见,实际上是一次非常高明的宣传。
他根本不是真纠结叫什么名字,而是借着这个机会,换着法子告诉所有人:“快来看啊,我们家YU7就算是最基础的版本,配置也顶呱呱!”这么一来,既把产品的优点又宣传了一遍,又显得自己特别亲民,愿意听粉丝的意见,真是一举两得。
这波操作,让大家对YU7的期待值又高了不少。
但是,就在YU7这边喜气洋洋的时候,更早一批买了小米第一款车SU7的准车主们,心情可就没那么美妙了。
他们遇到的事,就有点堵心了。
咱们普通人买车,尤其是在网上订这种新能源车,心里都有个谱。
一般流程是,先交一笔定金把车订下来,等车生产好了,运到你指定的门店,销售通知你去提车。
这时候,你肯定得先仔仔细细把车检查一遍,看看漆面有没有划伤,内饰干不干净,各种功能好不好用,确认一切都没问题了,才会放心地把剩下的几万甚至几十万尾款付掉。
这个流程,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毕竟这么大一笔钱,谁都希望花得明明白白,眼见为实才最安心。
小米汽车一开始也是这么跟大伙儿承诺的,在官方的问答里写得清清楚楚,支持“验车后再付尾款”。
这让很多车主都觉得小米挺靠谱,挺人性化的。
可就在最近,这个规矩突然变了。
很多已经等了好几个月的SU7准车主,在网上晒出了他们和销售的聊天记录,内容都差不多:销售突然通知,必须在提车之前,就把全部尾款结清,不然的话,你的订单就有可能被取消,而且之前交的定金也拿不回来了。
这消息一出来,车主群里立马就炸了锅。
这是什么道理?
说好的验车后付款呢?
怎么说变就变了?
这不就是霸王条款吗?
很多人都觉得特别憋屈和愤怒。
你想想那个场景,盼了几个月,好不容易等到车要到了,满心欢喜准备去迎接自己的新座驾,结果被告知“先给钱,不然车没了”,这感觉就像被人拿捏住了,原本提车的喜悦,一下子变成了资金被提前锁定的焦虑和被人要挟的不爽。
有的人为了能顺利提车,只能忍气吞声把钱付了;有的人咽不下这口气,跟销售理论;还有的因为没有在规定时间里付款,交付顺序直接被延后,又要重新开始漫长的等待。
对于这件事,小米方面也有一些非官方的说法,大概意思是,因为订单实在太多了,现在每个月交付量都突破三万台了,为了提高效率,保证生产和交付环节不出错,也为了防止有人在最后关头反悔不要车了,影响后面排队的人,所以才统一要求提前付尾款。
这个理由,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听,好像有点道理,毕竟管着这么大的盘子,效率确实很重要。
但问题在于,企业的效率不能建立在损害消费者信任和合理权益的基础上。
车主们真正生气的,不完全是“提前付款”这件事本身,而是小米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
宣传的时候,把用户体验说得比什么都重要,把自己塑造成最懂用户的“朋友”;可到了真金白银的交付环节,却翻脸不认人,拿出当初签合同时大家可能都没仔细看的细则条款来说事。
合同里确实有那么一条,说收到付款通知后几天内必须付清,否则算违约。
可你当初公开的承诺又算什么呢?
这就好比一个朋友,拍着胸脯答应你一件事,结果真到办的时候,他却拿出当初你们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当挡箭牌,这换谁谁不寒心?
这就牵扯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雷军的个人品牌效应。
小米汽车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声量,可以说一多半的功劳都要记在雷军头上。
他不像别的车企老板那样,总是一副严肃、高高在上的样子。
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接地气的、能跟网友开玩笑、能在大半夜跑去校园给自家车当模特的“邻家大哥”形象。
这种亲和力,让无数“米粉”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
很多人买小米汽车,不仅仅是看中了车本身,更是冲着雷军这个人去的,相信他的人品和承诺。
也正因为如此,当承诺和现实出现偏差时,这种信任的反噬力量也会特别大。
这次的“催付尾款”事件,就让很多曾经对他充满信任的车主感觉到了一种背叛。
他们会觉得,那个卖车时热情似火的雷总,在售后服务环节,似乎变得冷漠和疏远了。
这种感觉,比单纯的商业纠纷更伤人。
在如今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光会讲故事、做营销已经远远不够了。
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交付能力、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始终如一的品牌信誉。
对于小米来说,想让“雷军热度”一直持续下去,就必须把台上的故事讲到台下,把对粉丝的情感关怀,落实到交付的每一个细节里。
消费者不怕等车,但怕在等待中被“反复横跳”;消费者不怕花钱,但怕花钱后感觉被“出尔反尔”。
最终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永远不是话说得最好听的那个,而是承诺兑现得最多的那一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