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长城财报互怼,新能源下半场谁更稳?
今年夏天,车圈的风有点燥。还没进八月,微信群里就开始有人转魏建军那段话,说“车圈恒大”啥的。我一看这架势,大概率又是和比亚迪杠上了。果不其然,比亚迪那边李云飞微博直接回怼:“中国主流车企资产负债都挺健康。”啧,这种明争暗斗,咱们这些修过几次底盘、被销售忽悠过选装包的老炮儿,一眼就能看出门道。
8月底,两家半年报全出来了。数据这玩意儿不会说谎,比亚迪到底是不是在钢丝上跳舞?长城又是不是真的憋着劲准备反超?我翻完财报,又顺手问了小区地下室那个开哈弗H6的大哥,他说他群里最近也都在聊这个事——“感觉今年谁都不是‘恒大’,但心气不一样。”
先从比亚迪说起吧。这半年他们营业收入干到了3712亿多,比去年同期涨了23%。利润呢,也跟着水涨船高——归母净利润155亿出头,同比快14%的增幅。有意思的是,他们扣非净利润也涨了一成多,这说明扩张不是靠牺牲毛利硬撑起来的,不像某些牌子光会堆销量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
交付量这一块,比亚迪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长33%,市占率拉到13.7%。海外市场也是一骑绝尘,我表弟去年才去泰国做售后,今年回来就说当地满街都是BYD。他还特地提一句,“出口量翻倍啊,我们售后忙得连轴转”。现金流更夸张,从141亿直接飙到318个亿,公司造血能力妥妥地杠杠滴。
不过师傅提醒我一句:“你别光看表面风光,有些配置升级其实维修难度提升不少。”比如新出的闪充技术,说是十分钟补能,但听厂里的技师讲,高压部件出了问题可真不好搞,还得等专用配件调货。所以有时候新技术落地,对我们这些二线城市的小修理铺来说压力也不小。
再看看长城。今年营收923个亿左右,只微微往上挪了一点点(不到1%),但净利润掉到了63个多亿,下滑10%。销售解释的时候总爱扯什么“新产品周期”“品牌投入”,其实懂行的人明白,这是拿短期收益换未来赌局。毕竟新能源赛道太卷,不砸钱砸资源根本没戏。我楼下邻居刚买坦克300混动版,上个月跑川藏线回来吐槽:油耗倒是低,可OTA更新卡壳两次,把导航整懵圈了。“智能化还是差口气,”他说,“但越野底子是真扎实。”
交付数据拆开看才有意思:新能源卖出去16万台,同比增长24%,增速肉眼可见。而哈弗依旧顶梁柱,上半年32万台;坦克系列10万台出头,在越野SUV里算霸主级别;魏牌30万以上混动SUV和MPV卖3万多辆,同比暴涨六成。这几年高端化方向总算摸到门槛,不过很多人反映店里的试驾排队时间变长,新车型零部件偶尔缺货,有时等三周才能提车,小毛病也不少,比如座椅加热按钮偶尔失灵,被微信群友戏称为“小脾气”。
至于欧拉品牌,这两年变化挺大。一开始走复古路线,全指望女性用户买单,但现在明显要扩大目标人群。不止一次听朋友抱怨,“欧拉黑猫样子讨喜,就是空间太紧凑。”今年财报显示,他们打算推首款纯电SUV,还给欧拉单独设渠道、冲击5万辆年销目标,要把门店扩到400家。我去问熟悉的一位销售,他嘴角一撇:“年底前估计忙疯,到时候新人培训怕跟不上节奏。”
插播一个冷知识:老款哈弗H6上的机械手刹,据说在新疆冬天特别好用,因为电子手刹容易冻住,而机械的一脚踩下去照样灵。不过据群友自测,新款切换成电子以后,遇极寒天气解锁速度慢半拍,小概率事件,但确实有人碰见过。
再绕回最敏感的话题——负债率。当初魏建军那句“恒大论”,让大家伙纷纷扒起比亚迪账本。结果怎么样?截至六月底,比亚迪负债6015亿元,看着吓人,其实资产增长更猛,总资产8463亿元,所以资产负债率反而降到了71%左右。从2024年底74.6%降下来三个百分点多一点。“数字好看的背后,是产能扩张带来的存货、设备和现金一起膨胀,”做审计的小舅子这样分析。他还补充一句,“偿债能力实际变强,你让同行怎么黑?”
不过这种互相瞧不上由来已久。2023年闹排放举报的时候,小区业主群天天刷屏,有人发图嘲讽王朝系列尾气检测不达标,也有人替比亚迪叫屈,说这是恶性竞争。但不得不承认,现在轮到长城展示自己的新能源成绩单,而且亮点真不少。
行业外的人可能不知道,今年还有两个变量影响巨大。一是价格战愈演愈烈,就连奇瑞董事长都公开喊苦,说逼得厂家只能拼命内卷。这导致一些怪现象,比如所谓“零公里二手车”越来越常见,经销商为了清库存直接挂二手平台卖新车,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有位南方朋友买秦L时就差点踩坑,好在他老婆细心发现合格证日期对不上,否则白花冤枉钱。
另一个麻烦就是60天账期政策出台,对供应链企业来说简直如临大敌。本地一家配套厂老板私下吐槽:“以前拖三四个月才结一次,现在两个月必须到账,公司资金压力一下爆表。”查财务流水会发现,虽然整体营收和销量双升,可像长城这样的传统巨头现金流却略微下降,从93.57跌到92.15亿元,很明显加快支付节奏带来的阵痛。而对面比亚迪因为规模优势,应付账款还能缩减六十多个亿,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却猛增170多个亿,让同行羡慕嫉妒恨呐!
顺便提一下豪华税的新政,以前130万元以上才征税,现在90万元档口卡住,不少原本考虑仰望U8/U9的客户犹豫起来。据熟悉行情的大客户经理透露,本月已经有几个订单退订,就是因为预算被突如其来的税费压垮。“仰望”作为冲击百万级市场的新贵,本来靠技术实力赢下一波声量,如今如何稳住高端形象、消化成本压力,也是摆在桌面上的现实问题。
写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点:无论外界怎么争吵,各家终究要用真实业绩证明自己。在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每条消息都会传遍朋友圈的年代,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只靠噱头活下来。不信你哪天路过4S店或者蹲微信群仔细听,多多少少都会捕捉到属于这个时代汽车人的焦虑与坚持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源自用户访谈及社区讨论,如地下停车场维修工、小区邻居、区域经销商反馈等。如需核验,请以官方公告为准。
全部评论 (0)